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张会斌)近年来,南旺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面发挥党建作用、融入党建元素、树立党建地标,以高质量党建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红色动力”。
坚持组织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持续深化“古运先锋、红领南旺”党建品牌创建,认真落实“全面规范”年工作要求,坚持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分析研判工作,综合运用“提升+整治”措施,通过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活动,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底气,提振乡村“精气神”,焕发新活力。用活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实行“帮扶资金+村委自筹”融资模式,完成宋庄村、十里闸东南村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改造,推动基层阵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务实便民。严格按照农村集体“三资”清理规范工作要求,坚持目标导向,聚焦私自占用村集体资产资源、低价承包、承包合同不规范、承包费长期拖欠等4类疑难问题,逐村建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目前,累计核查经济合同37份,建立健全协商类台账事项26项、诉讼类台账事项9项,收回长期拖欠承包费9.4万元,重新发包土地477亩,增加村集体收入222.7万元。
坚持产业为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完善“党建+”增收模式,借助市县驻村工作队全覆盖重大帮扶机遇,开辟集体增收新途径,争取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开工建设7520平方米柳林厂房项目,“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发展态势已逐步形成。突出文旅融合主题,深入推进“运河遗风”乡村示范片区创建,围绕“一座公园、一片古镇、一个村落”为核心,紧抓坝上村列入省运河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建设机遇,依托镇域中药材种植、食用菌培植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全镇农业规范化种植水平,搞好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新品种引进等工作,高标准打造南旺镇北部运河人家运河文化廊道、中部特色木耳种植示范园区、南部中药材苗木种植基地为主的农业沿运产业特色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坚持人才引领,增强乡村振兴“新力量”。探索建立“村推荐、镇管理”的本土人才培育体系,重点从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领域挖掘培养乡土人才,按照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等不同类型对乡土人才进行分类,建立乡土人才资源信息库,为产业发展储备力量。对在外创业人才进行摸底,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和在外乡土人才亲属关心关怀制度,采取登门拜访、电话联系、微信联络等方式,对外出的乡村“能人”进行“点对点”动员,努力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产业回乡”。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分级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群众所认可的乡土人才,推荐其参选县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真正发挥乡土人才“头雁”作用。截至目前,已从乡土人才中储备村级后备干部82人,并择优吸纳14名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及文书队伍,6名乡村能人担任“两代一委”。
坚持文化铸魂,助力乡村振兴“添活力”。全面梳理古遗址、古建筑等9处与运河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宋庄村文圣拳、寺前铺一村汉服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挖南旺泥鳅、南旺豆腐皮制作工艺,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镇域内现有非遗人才定期走访机制,努力让大运河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南旺历史古韵、人文之美、文化积淀。依托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列为全县党员教育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契机,南旺镇紧紧围绕“运河红色党建走廊”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独特优势,将红色教育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使党员教育管理更加精准有效。
坚持生态为底,描绘乡村振兴“新风景”。按照“全面展开、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原则,投入1000余万元扎实开展镇驻地改造和重点道路路域环境提升工程,深入实施道路界面拓宽、沿线绿化提升、建筑立面改造、空中飞线治理等攻坚行动。争取市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余万元启动坝上村、杏林村、辛庄村等5个村居道路提升工程,高标准完成大店子二村、小店子一村、三里堡二村3个村居1.77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引领,进一步加大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深化与三一环境合作开展环卫一体化+垃圾分类+智慧环卫+上门收集全产业链运营试点,完善农村垃圾收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健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动态清零工作机制,从源头控制污染,持续提升村庄建设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