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4岁,比复刊后的《济宁日报》还小几岁。但我对她的景仰、憧憬与向往,以及她对我的激励与影响,是贯穿了最近这4年的。
我出生在泗水县农村,童年时代,除却课堂和书本以外,接触最多的是泥巴、锄头、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庄稼禾苗,还有沙包、溜溜球。不像县城里的孩子,有机会走进新华书店,甚至会有阅读报刊的机会。在那个时候,读书,尤其是读报刊书籍,是每一位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的梦想。
2012年,我通过了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进入乡镇工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9月3日,我走进了泗水县金庄镇党政办公室的门,正式开启了乡镇公务员职业生涯。
我被安排在靠近门口东侧的位置办公,桌旁的空地上,就是待分发的《济宁日报》等报刊,鲜红的“济宁日报”4个大字映入眼帘,人称“三哥”的张长峰正忙活着。我最深的感受是,终于能够读到报刊了。也正是从这时起,读报纸、写通讯、练材料,成了日常工作之一,“爬格子”的日子正式开始了。
写材料的活,一干就是12年。其间,从乡镇到了组织部,又到了纪委监委,现在来到国资委,材料范围也在综合岗位、业务科室里涉猎磨炼,断断续续间,每有机会在综合科室看到《济宁日报》,总是无比的亲切。
最近的3个年头,我的工作范围从党政部门逐渐到了经济单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迭代革新,读纸质报也逐渐成了看电子报,网址“www.jn001.com”是电脑收藏夹的常客,数字报链接是每天工作时必定浏览的窗口。
从看稿,到写稿,再到发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完成工作文稿后,我开始向报刊投稿,《济宁日报》自然不能例外。稿子写得越来越多,投得也越来越多,不同版面都有登载,内容也从国资监管、国企改革,拓展到理论心得、文学生活等各个方面。
每一篇稿件的写就与发表,都离不开报社的信任、单位的重视,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行家里手的推荐。这几年来,《时间线上的港航变迁》《运河之都千帆满 风劲潮涌万里船》先后登上头版头条,《市国资委系统性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以煤为“媒”喜看老树发新芽》《济宁市国资委发挥国有资本优势赋能地方发展》《济宁市国资委凝聚克难攻坚动力》《推进“混改+后评”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等陆陆续续刊载产经版,这种以个人或联合通讯员的形式见诸报端,极大地发挥了每个人的才能与作用。作为供稿单位的济宁市国资委,也成了《济宁日报》的重要支持者与参与者,济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果成效,实现了极大程度的呈现展现,可谓“头条头版,见证了济宁港航的波澜壮阔;产经三版,记录下国资国企的发展变迁”。
工作之余,我作为济宁市市直机关宣讲团成员和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重拾个人思想理论和文学作品创作,《读懂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信心、信任与责任》一文,发表在《济宁日报》“理论实践”专栏,当时正赶上指间关节疼痛,敲击键盘的艰难,成了文章背后深刻的记忆。《河流·风流·顶流》一文,发表在了《文化周末》周刊,以“古老河流、运河之都风姿绰约,乡土风流、孔孟之乡风韵卓绝,时代顶流、济宁港航风采别致”3个方面,作为个人收视《运河风流》的观后感,也让世人知道,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演绎在电视剧里,更存在于人世间的实践中。这正是“理论实践,亲历着学思践悟的交替螺旋;文化周末,触摸着诗意人生的烟火温暖”。
优秀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这也是《济宁日报》始终不变的坚守与秉承。这样的初心,给予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但又共同热爱文字、钟爱阅读的人们难能可贵的际遇与相逢。
从农村到机关,从乡镇到市直,从理论到实践的“变”与“不变”中,《济宁日报》仿佛“变”了,又好像“没变”,伴随了我的人生启蒙和公职生涯,而且还将继续伴随下去,成为一辈子爱不释手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