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3日
第04版:

从仁义胡同看为人处世的智慧

图文 王中华

在汶上县城关帝庙西邻,有一条仁义胡同,它只有2米宽,200米长,就是这条看似寻常的胡同,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

据清末马焕奎《三续汶上县志·杂志》记载,明尚书路北村任兵部尚书于南京,家居与邻各欲筑墙,界址久不决。家中禀尚书,欲其函告邑令,力争之。公乃书一绝云:“千里遗书为一墙,相让一墙又何妨?长城万里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遵训让于邻,邻亦相让不居,遂成巷,人皆为“仁义胡同”。

这个故事讲述了路迎迁升兵部尚书后,族人认为光宗耀祖,应重新修家。动工时,主事人依势向东边胡同扩出了一墙。事也凑巧,胡同东边正在筹备修葺关帝庙,也想向西扩出一墙。这样一来,本来很窄的胡同就无法通行了。附近居民见状,请求双方各让出一墙之地。路家人觉得有路尚书撑腰,自然不肯。修庙的主事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

路家人连夜驰书北京,请求路迎向修庙的主事施加压力。路迎看完家书,淡然一笑。当即提笔回信,并嘱咐家人一定要按信行事。家人收到回信,如获至宝,急忙拆开,读完心中茅塞顿开,主动向西移了一墙。修庙的主事见路家让了一墙,赞叹大人有大量,也主动让出一墙,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通往大街之南北胡同。为纪念此事,人们给这个胡同取名为“仁义胡同”。

“千里遗书为一墙,相让一墙又何妨”,尚书的行为正应了那句老话:“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不禁令我们赞佩尚书和家人的豁达大度。尚书一家的行为,感动得修庙的主事热泪盈眶,也随即主动让出一墙,正是由于他的理性精神与合作态度,两家的纠纷才得以圆满化解。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数百年了,但它依然带给我们很多的思索和启示。

纷争在所难免。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总离不开“利益”二字,即使贵如尚书之家,也难免会有与平民打官司的时候。故事中,尚书家人首先失策,产生了纠纷,想到了利用权力来维护自己,但尚书为人明白,并没有以权谋私、以势凌人。邻居修庙的主事,也在理性行使着、维护着自己的权利,才有了后来的谦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树立法治观念,权利的维护必然与法治相联系,与程序相结合,而绝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不是“无所不用其极”,更不是为一己之利而去破坏法律和规矩,而是需要一个理性的态度。

任何纠纷,都有发生之时,也有结束之日,绝不是无限制的、无限期的。结束的标准就是法律和道德的判断,而不应是当事人个人的判断。如果人人都以个人感受作为标准,那么双方就不可能达成和解,纠纷也就不会有结束之时。

谦恭礼让是和谐之道。从家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学习尚书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人家敬我一尺,我要敬人家一丈”,这句古语反映的就是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态度与胸怀。故事中,尚书的谦恭礼让,是解决邻里纠纷、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关键所在。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几分心平气和。面对矛盾与摩擦,只要我们主动礼让,就不会升级,冲突就可以避免。反之,如果凡事斤斤计较,或者爱贪小便宜,很多可以避免的冲突就会爆发、升级,最终往往导致两败俱伤。

清正廉洁作表率。从干部作风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学习尚书的那种为官清廉、不以权谋私的高贵品格。尚书表现出的广阔胸怀,既让家人感到愧疚,也赢得了邻居的尊重。当今时代,只有让这样的廉洁自律成为社会的主流,我们党优良的干部作风才能得到保障,干部队伍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个别干部即便职位不高,也要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亲戚朋友“办事”,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不仅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破坏了政治生态,损害了干部队伍以及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长城万里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们每一个干部的心中,都应该有一条“仁义胡同”,真正做到善解民意,了解群众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倚仗权势, 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先正己, 然后正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023-12-03 图文 王中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4475.html 1 从仁义胡同看为人处世的智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