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买来的书都是读过了的。
整理书柜时,突然发现很多种书都没读过,甚至有多年前在武昌一家书店买的,当时炒得很热的畅销书,封面是新的,内页没有丝毫翻动的痕迹,估计最多就是看了下前言,或者后记什么的。可怕的是,我内心居然没有一点儿不安,好像这种事没什么奇怪的。
直到读一篇文章,说的是与我极为相似的情形,但他自己却感觉已经读过了,而心安理得!原来,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叫“读书妄想症”。
书从店里买回来,因琐事、环境、心情,或在读前看过有关这书的评论什么的,就想当然知道书里写的是什么,按自己的思路生发开去,就不再细读了,好像作者的思路就是自己想象过的,甚至是自己也经历过的,感觉中就是真的读过了。
然而,从当时很想读到那本书,到买回又弃之不顾,再到忘记它的存在,其实都是妄想症在作祟。追根溯源,这个毛病有它的起因。
好像是当年做杂志编辑开始的吧,那时的编辑比较牛,社会身份不算低,除了组稿看稿编稿等等日常,走到哪儿都似乎很受人尊敬。那是一份号称中国最大的通俗文学期刊,发行量稳居前列,所以本刊编辑在圈内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编辑之间的竞争也明摆着,而通过不断买书、读书,了解市场、了解读者,并找到灵感以策划选题,是很好的路径。其中有两位跟我本来是同事,但私下里称兄道弟的哥们,他俩就特别爱读书。
他们读书那是真读书,一有空就结伴跑到武昌光谷的一家图书城里淘书。买回去的书,有时候是蹲在厕所都要看上十几页的,然后彼此交换阅读,交流心得,也常写读书评论,发表在一些权威的读书类报刊上。
我总是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有时候他们主动到我办公室来,问起某本书我是否读过。问得多了,我不得不保持警惕,担心他们看不起我,疏远我。于是虚荣心泛滥,偶尔谎称自己早就读过那本书了,但被问及某个情节,我却支支吾吾,大有露馅的意思。
我既羡慕他们读书的效率,也怕他们来跟我探讨书中的什么。但习惯了应付之后,我仍把精力用在所谓的交际上,喜欢三三两两的朋友聚会喝酒吹牛,除非某天想起某书热度不减时,才匆匆找来简介与评论看看,即便下定决心去书店买来一本,也不曾认真阅读,还不时给自己找来很多理由。
三五年下来,书是买了一堆,能好好读完的真不多。这样,我就养成了一种坏毛病,直到形成一种叫妄想症的东西,觉得内容就那样,不读也知道写的什么。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其实害人不浅,它滋生了敷衍与自大,还有惰性与麻木。
回头看看这样一种经历,一晃就是十多年,也就忽悠了自己十多年。想想,十多年可以读完多少书,可以涨多少知识,可以开阔多少眼界,可以增添多少见地,可以激发多少想象力并写点自己喜欢的文字……而我,浑浑噩噩地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假面读书人,却内里空空,才疏学浅,还被人当作一个有文化的人予以尊重。
说到底,书是用来读的,你做再优秀的藏书家,没有经历过阅读的快乐或忧伤,又怎么知道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呢?
当现在还能时常从一些报刊上,读到前文提到的两位仁兄写的书评,我的愧疚真是无可言喻。也许,我是该彻底治愈读书妄想症,做一个真正意义的读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