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分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可完成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技术、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效应更加突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成果、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观点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同时,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也正在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望成长为未来的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越是前沿产业,越是需要高科技来支撑。要紧紧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也要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持之以恒保护生物多样性
11月20日 《 人民日报 》 晁星
背景:据报道,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达1.1万只,受危等级由极危调整为濒危。朱鹮种群恢复是中华大地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的缩影。近年来,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实现“降级”,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巧家五针松已从34株野生植株发展为数千株……一大批珍稀动植物种群持续复壮、摆脱濒危局面。这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鲜活例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篇章。
观点摘要:数字背后,是我国在呵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驰而不息的努力。尊重自然、爱护生物,正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和行动。理念的嬗变,在于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发展逻辑的改变,也在于人们看到了其中实实在在的效益。过去,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老百姓问工作人员:“你们一天围着几只鸟这样跑有啥意思?”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汉中洋县已建成以有机水稻、有机中药材、有机水果和有机蔬菜为主的有机基地17.08万亩,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0种,发展有机生产企业41户。有机稻米、果品、食用油、薯类制品、食用菌、魔芋制品等产品畅销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才能长久。
让微短剧更好服务观众
11月17日 《南方日报 》 默达
背景:搅动资本市场,火遍视频平台,备受中老年观众追捧,引发书友和玩家热议……频上热搜的微短剧,迎来了“监管加码”的信号。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公告,总结了3月以来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果,并表示下一步国家广电总局将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
观点摘要: 对比短视频,微短剧的情节趋于模板化,表演性更强,场景和道具也都较为完善。而同为戏剧作品,微短剧和网剧、电视剧不仅时长不同,投资力度、内容原创性、演员素质等方面也有一定差距,更像是一种“代餐”。小制作为何能撬动大流量,“代餐”又为何盖过了“正餐”的风头?这与微短剧善于抓住用户心理这点密不可分。相较于着重分享生活的短视频,故事性微短剧的受众面更广,哪怕是自诩“阅剧无数”的年轻人,也有不少人“背着亲朋好友偷偷观看”。更重要的一点是,微短剧的概念包含更广,从网络小说的广告翻拍,到真人剧情向的电子游戏,从主播自导自演的带货视频,到文物保护栏目中的“小剧场”,这种传播形式一直在我们身边。
发展的步子迈得过大,难免会走弯路。据统计,2023年3月至今,广电总局共督导各视频平台清理低俗有害网络微短剧35万余集,分级处置相关小程序429个、账号2988个,淫秽色情、凶杀暴力、价值观败坏等问题持续困扰着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监管封禁能做到的终究有限,网友反馈强烈的诸如背离事实、挑动对立、诱导消费等现象仍时有存在,不禁令人担忧,微短剧是会向着内容至上、质量取胜的方向进步,还是滑向擦边猎奇的深渊?说到底,促进微短剧行业良性发展,目标应是更好服务观众,若是一味赚快钱而选择投机取巧、博人眼球、竭泽而渔,最终只会破坏行业的生态。此次广电总局也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包括制定审核细则,建立“黑名单”机制,完善日常监看制度,加大违规处置和曝光力度,加强创作规划引导等七方面,可期引导微短剧市场向着更为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让校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11月17日 《光明日报》 李玉滑
背景:在武汉大学即将迎来130周年校庆之际,由武汉大学自主策划、编剧、摄制的电影《朱英国》在全国院线上映。影片还原了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和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朱英国的动人故事,激励新时代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此前,不少高校也多选择在校庆这一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且意蕴深厚的纪念活动,校庆已成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课堂。
观点摘要:校庆节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抓手。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在职责任务部分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设施,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以校庆为契机,深入了解校史,这对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既有思想引领,又有文化涵育,并且融入日常,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鲜活生动的,是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也一定是富有实效的。
围绕校庆精心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体悟对学校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在国家、民族、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认真思考个人的成长。广大学子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报国的行动,定能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写下灿烂的人生篇章,在强国建设中作出新的贡献。
(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