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第02版:

邹城:聚焦“四化”融合 赋能乡村治理

■本报通讯员 张成 段文浩

邹城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纠纷调解网格化

帮助群众解难题

邹城市积极推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线面结合、惠及全民的市、镇、村三级调解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全业务、“一站式”矛盾调处服务。构建信息联通、风险联查、矛盾联调、服务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邻里吹哨、镇村报到”工作机制。全市609个村(社区)都明确一名矛盾纠纷网格信息员,党员包保街道、楼栋、网格,村(社区)调委会主任随时掌握纠纷动态;村(社区)全部实行调解员、法律顾问、网格员“三员协作联调”,让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1217起,调处矛盾纠纷1210起,调处成功率98%,涉及标的额320.4万元。

法律服务精细化

服务群众零距离

邹城市实施精细化法律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全市122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与609个村(社区)签订了法律顾问聘任合同,16个镇(街)均成立了“邹全”法律服务顾问团,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公证等精准服务。通过每月驻村、定期送法上门、开设法制讲堂,提供法律咨询,解决群众法律方面的需求。始终情系弱势群体,把关爱老年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群体当作重点工作之一,面对行动不便群体,依托“如康家园”,定期派员上门提供法律服务,开通热线、微信、自媒体等线上咨询平台,简化申请流程,符合案件范围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凭身份证可实现一证办理,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加急服务,做到工作全天候。

深化“互联网+法律援助”,大力实施法律援助“减证便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援助案件1135件,做到了服务事项“零差错”,受援群众回访满意率达到100%。

法治教育常态化

推动法治润民心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惠民演出正在唐村镇举行。演出突出法治主题,精心打造了民法典快板书、山东梆子、二胡独奏、戏曲联唱等曲目,节目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纷呈,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邹城以“法律十进”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法德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内容丰富、优质实用的法治文化大餐。

线上线下齐发力,创新载体将法律知识和道德文明送到千家万户。开通广播电视栏目,在报纸、网络平台开设法治教育专栏,运用“视”“声”“网”多维传媒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治宣传与德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开展“万场法治微电影下基层”活动,创建普法文艺宣传团,以山东琴书、小品、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政策、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到群众身边。

法治创建全域化

提升群众获得感

邹城市持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对已获批的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挂牌子、亮身份”,增强先进村(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法治人才工程”,培育一批以村(社区)干部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命名表彰一批“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户”;积极开展以“无案、无讼、无访、无邪、无赌毒”等为主要内容的“五无村(社区)”创建活动。

深化民主“自治”活动,大力推广村级民情恳谈会、村民议事会、民情沟通日、村民说事等民主自治形式。深化“德治”育人活动,通过村(居)“道德”讲堂、现场推进会等载体,丰富“德法”基本内涵、提升“德法”时代价值,积极搭建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平台,让乡村实现“共议、共商、共治”。

2023-11-2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3590.html 1 邹城:聚焦“四化”融合 赋能乡村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