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着20余份《济宁日报》,分别是2001年1月1日的《济宁日报—世纪特刊·珍藏版》《济宁日报·星期天刊》《济宁日报·生活周刊》和《济宁日报·生活导刊》。
说起我和《济宁日报》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个时候我在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上班,各个区队都有一份《济宁日报》。因为我在单位从事后勤工作,每天都要到矿上的收发室去取报纸。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取回来的报纸,都要大体浏览一下。因此,《济宁日报》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元旦这一天,当我拿回报纸浏览的时候,不禁眼前一亮,鲜红的《济宁日报》4个大字,让我耳目一新,《世纪特刊·珍藏版》更是光彩夺目。我被特刊的文章和照片所感染,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份值得收藏的报纸,我毫不犹豫地就把报纸保存起来,一直收藏到现在。
《济宁日报》复刊40年之际,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世纪特刊·珍藏版》共有40个版面,头版头条是新年贺词,第36版是“世纪寄语·迎着新世纪曙光,创造更美好明天”,整版都是个人签名,足足有上百人,第一个签名的是济宁人乔羽老先生。特刊的导读列举了7个版块,分别是要闻时事、世纪回声、经济大观、圣地神韵、生活万象、世纪畅想和形象展示。
从此,我对《济宁日报》更加喜爱和关注。到2001年,先后收藏了20余份《济宁日报·星期天刊》。最早的一份是2001年1月14日的第4568期,最晚的一份是2001年9月2日的第4795期。
再就是2001年8月26日的第4788期“运河文化专号”。这一期发表的文章,让我了解了运河与济宁的渊源,对运河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期专号的第一版,用一个整版刊登了《运河与济宁》。文章分3个篇章介绍了运河开通与济宁各项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一是“运河开通,大力促进城市建设,济宁成为河都名城”;二是“运河开通,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济宁工商业繁荣”;三是“运河开通,促进南北文化融汇,济宁文化昌盛”。同时,还配有一幅《古运河鸟瞰》的照片。
第2版和第3版是连版,在一个大标题“运河从这里流过”下面,刊登了12位作者的文章,以不同时期、不同视角,叙述了运河与济宁的前世今生,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而第4版由3个小版块、22幅照片,把济宁的旧貌新姿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3个小版块分别是:运河古风、运河文化和运河新貌。
读了“运河文化专号”,使我对运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0多年来,对运河文化一直抱有一颗探索之心,以至看了电视连续剧《运河风流》后,写下了一组(六首)格律诗“运河风流”,这是后话。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不再负责拿报纸,也就不能第一时间拿到《济宁日报》了。但冥冥之中,总有那么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左右着。
没有想到的是,2005年1月21日,我的稿子有幸登上了《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第50期。
为了写今天这篇征文,我让儿子找来一份近期的《济宁日报》,当我看到2023年10月30日的《济宁日报》时,感到既亲切又陌生。亲切的依然是鲜红的报头,陌生的是多年没有看过的《济宁日报》,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刷,和20多年前比起来,都有很大的改观,我心里很是欣慰。
岁月悠悠,复刊后的《济宁日报》,转眼到了不惑之年,我也退休10年了。当我看到这“《济宁日报》40年”征文启事,突然想到了我收藏的这些《济宁日报》,就急忙翻找出来,仔细看了一遍。
20年后再看这些报纸,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我和《济宁日报》的缘分,起于偶然,始于必然。从初识、收藏,到登上《济宁日报》,这就是一种缘分使然。《济宁日报》,在我的心目中既亲切又温馨。
《济宁日报》在不断发展壮大,为广大读者奉献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借这个难得的机会,祝《济宁日报》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