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乎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我市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2023年为民办十件实事”,按照“一县一策”原则,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截至9月底,我市11个县市区1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建设完成,5258个医疗机构接入全市分级诊疗平台,织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远程会诊网络,“基层就医+市县诊断”就医格局基本形成,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深入改革 打造县域医疗大格局
一键呼叫、绿色通道,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前不久,鱼台县一位中风患者从镇卫生院转诊至县人民医院的路上,这些与术前准备相关的检查就已经做好,病人一抵达县人民医院就进入手术室接受治疗。这一过程仅用时35分钟,为患者稳稳地抓住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统计,2023年1月至今,鱼台县已挽救134名心梗患者的生命,避免了39名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发生。鱼台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张凯直言,他们之所以敢与“死神”抢时间,还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
2021年4月,鱼台县委、县政府印发《鱼台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以鱼台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院和11家镇街卫生院为成员的紧密型医共体,形成责任、服务、管理、发展、利益共同体,通过实施“三体三统三融合”,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水平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探索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鱼台经验”,被纳入山东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之一。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一次系统性‘重塑’。”鱼台县卫健局局长刘占锋介绍,通过医疗人员、医疗资源、医疗收益的共享,实现全县所有医疗卫生系统在编人员、备案制人员、乡村医生的统筹调配使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信息互联互通,真正把医共体建成利益共同体。同时,不断创新实施医防、医体、医养融合,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综合医疗保障水平。至9月底,县内就诊率较2020年上升16.85%,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鱼台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卓有成效,其他县市区也不甘人后,按照“一县一策”原则,立足实际、找准方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打造县域医疗大格局,让人们在县域内就能实现一般病、常见病的诊疗。
信息互通 助力群众高效就医
9月14日,位于湖区的微山县昭阳街道运河村卫生室接到一名患者,该患者早上突然感到胸口发闷发紧、出虚汗。村医为其做过心电图后,立即与微山县人民医院值班医师进行远程会诊,经诊断该患者心电图ST-T段异常,需立刻转诊救治。随后,湖上120急救艇与陆运120急救车无缝衔接,及时把患者送至微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脱离生命危险。
据统计,微山县远程心电会诊系统共确诊病例2万余例,其中筛查出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患者1000余例,包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余例。这张覆盖全县50个乡镇卫生院及卫生室的“心电一张网”,为湖区人民搭建起区域“救心”高速平台,也使微山县急救体系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微山县域狭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有力破解了湖西群众就医难。该县依托信息化建设,由县人民医院牵头,集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部分民营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19个成员单位,联合搭建信息化平台,成立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七大中心,全部实现远程信息互联互通。立足县域急救资源优势,创新改造湖上120急救艇,配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应急供氧器等急救设备,建立水陆医疗急救联动处置的新模式,快速处置微山岛周边水域突发疾病,进一步提升湖上应急救护和转运能力。还开通住院分娩孕产妇绿色通道,与“湖上120”相融合,提供24小时医共体120救护车“宝宝巴士”服务,免费接送县域内孕产妇。
信息化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为保障县域医共体的高效运行,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建设覆盖县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系统,铺设覆盖全域的医疗健康高速网络,实时掌握医共体内医疗业务、运行情况,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下沉 群众看病有了“知心人”
嘉祥县孟姑集镇69岁村民杨继香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近来常感到头晕不适,一直想去县里检查。听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来坐诊,10月15日一大早,他就来到镇卫生院。“经过检查,头晕多有可能是平时药物服用不规律导致血压不稳造成的,一定要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不舒服及时就医。”听了专家的诊断,杨继香放下心来。他满意地说:“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县级医疗待遇,而且医保报销比例高,省钱、省事、省心!”
随着嘉祥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他们选拔优秀中青年专家分别派驻各镇街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抽调心内科、妇产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在镇街卫生院成立“专家基层工作室”,通过专家定期坐诊、参与查房、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等多种方式,让专家成为群众看病“知心人”、转诊“守门人”。
“专家下沉至乡镇,将首诊推至基层,根据群众病情给出就医建议,有效解决了传统就医信息不互通、转诊重新挂号、重复检查治疗等问题。”嘉祥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高鹏介绍,他们依托县人民医院慢病管理中心,成立分级诊疗办公室,打造有序就诊格局;建成中心药房,实现医共体内统一药品耗材管理,解决基层药品短缺、急救药品调配等问题,保障药品供给和用药安全。同时,组织专家定期对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手把手指导、面对面培训,提高基层医护规范化诊疗意识、诊疗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2023年以来,全市陆续组织1200多名市县两级业务骨干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增派业务院长57名,有力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11个县市区均建成中心药房,群众用药更加方便,看病就医便利度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