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和父母住在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下,除了村里定点的供销社,以及定时的集会,游走在乡镇村庄的货郎们也是挺多的。
常来我们村里的货郎,是个50岁上下的人,经年的风吹日晒,他面庞黝黑,连着脑门上凸起的青筋,也晒成了褐色。头上的白发,却根根直立,嘴角和眼角常年挂着笑纹,和善亲切。
载着物品的,是一辆老式自行车,后座两侧架上了竹筐,里外摆着、插着、挂着满满当当的百货。
每当他骑着自行车在街巷之间穿梭叫卖,他火热的吆喝,总能快速点燃整个村庄。老人、小孩、女人将他的移动摊位团团围住,一时间人声鼎沸。
货品各式各样,有锅碗瓢盆,也有玩具与吃食。老人、女人们一边挑着自家需要的物件,一边娴熟地与货郎讨价还价。小一点的孩子,只能踮起脚来参与到热闹之中。大一点的孩子,不动声色地选好心仪的东西,瞅准机会软磨硬泡央求一旁的大人买,或者拿出自己攒的零钱,把看中的心头好物收入囊中。如若哪位小朋友当天买了时兴又少见的玩具,定要献宝似的,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良久,只引得众人目光灼灼才肯罢休。
时间一久,我们这群小孩也从大人嘴里知道,这位货郎姓皮,住在另一个乡镇。皮师傅在村子里生意做得好,客源长久,是因为他愿意为乡亲们采购急需的物件。只要你开口,他都乐意捎带上。
我记忆最深的是,我鼓足勇气托他帮我带一个可以手提的水壶,这样我就可以带水上学了。他低头看了看我说:“好。”等到下次来的时候,他果然带来一只有几种颜色的鲜亮的水壶。他把水壶挂在车把上,摇摇晃晃地碰撞着。看到我来,他指着水壶,笑着说:“带来了。”我欣喜他还记得我的托付,更觉得这位皮师傅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后来,皮师傅来村里的时间越隔越久,直到有一天,老式自行车上变成了一个更加年轻的面孔。他面庞黝黑,头发黑而直立,嘴角常挂着浅浅的笑,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皮师傅。
多年以后,家乡小镇上的商家超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各种货品琳琅满目,人们不再为购物而期待。货郎,曾经乡村的物流信使,用他们的辛劳和淳朴,给曾经闭塞的乡村带来了新奇和欢乐。从旧日货郎小卖,到如今的手机网购,这中间穿梭而过的不仅是匆匆时光,还有那些岁月里太多的快乐与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