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是适应我国国情和信息化发展实际提出的,是智慧城市概念的中国化表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今年4月份明确提出“进一步突出惠民导向,提质提速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擦亮‘运河之都,慧治济宁’的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品牌”。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大城市也可以变得更“聪明”。积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顺应信息化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需要,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同时对新型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发展进行了谋划部署。
在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我市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智慧城市提标提速工程,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层级。截至目前,全部县市区基本达到四星级智慧城市标准。如今,基础能力进一步巩固,“城市大脑”持续优化,构建起数据治理、全域感知、智能分析、云网支撑、时空信息、安全防护、应急指挥七大能力,打造了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宏观决策、指挥调度、专题应用、城市体征等六大功能体系,形成“济宁市城市运行全景图”,实现城市运行态势“一屏可视”“智能感知”。
民生连着民心。如何让城市更智慧一些,是现代城市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关城市的提能升级,更事关民生这篇大文章。我市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聚焦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开展智慧社区全域覆盖试点,不断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速扩面,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据了解,全市386个社区已全部完成部署应用,覆盖265万社区居民,面向社区管理、惠民服务、基层治理三大重点场景,上线7大模块20余项应用。另一方面,服务能力进一步提质,先后打造了电子病历掌上查、惠民补贴待遇资格静默认证、智慧港航、便民一张图等应用场景900余个,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领域智慧化水平有效提升,入学报名网上办理率、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间结算覆盖率、城市公共汽电车来车信息实时预报率都达到100%,智慧景区覆盖率超过76%,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以民生为重,以惠及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群众能在吃穿住行等细微之处,享受到建设成果,实现政务服务更高效、市民生活更便利,这样的新型智慧城市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相信,一个聚焦民生、服务民生的新型智慧城市一定名副其实,也一定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