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汤伟
10月底,在位于金乡县卜集镇西部的大刘楼村,醒目的“红”是秋收季的主色调,无论是房前屋后还是街道小巷,晾晒的辣椒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位于村北头的一处农家小院,村民刘汉亮和妻子胡美玲正在挑拣辣椒。“今年蒜薹、大蒜价格都高,再加上这季辣椒,每亩地能净落万把块钱。”“这得多亏了刘书记给咱扯上了农用电缆,浇地方便,再也不怕耽误农时,才有了这两年的大丰收。”“刘书记给我们修路盖房建广场,安上了路灯、搭上了光伏,大家都夸他是个好干部嘞。”
夫妻俩口中的“刘书记”,就是金乡县派驻卜集镇大刘楼村第一书记、国网金乡县供电公司运维部党支部书记刘安平。两年的派驻工作即将结束,可刘安平依然对他刚到大刘楼村时的那道“难题”记忆犹新。
“我是一点招儿都没有了,你要是能把这条电缆给铺上,咱村的老少爷们都得服你。”在刘安平派驻后的第一次“村情会”上,大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刘柱就给他抛出了一个难题。大刘楼村西头有一条使用多年的浇地线缆,线缆埋在地下,不时被村民们的耕地机器割断。十几年下来,这条300多米长的线缆上密布着20多处修复点,经常跳闸断电。2022年开春,这条线缆终于彻底“罢工”。村集体账面上一分钱没有,几次动员集资也没人响应,沿线的100多亩农田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
面对眼前的“浇地难”,刘安平拿着卷尺扎到了地里,当天下午,一份初步设计草案就已经送到了县公司的讨论会上。“县公司对我的方案很支持,批了高标准电缆,但是施工问题得我想办法解决。”刘安平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他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刘书记为了咱浇地的事跑断了腿,咱咋好意思还在家里蹲着呢?”很快,一支简易施工队拉了起来,测量、挖沟、放线……经过数天紧张施工,“浇地专线”终于抢在灌溉期前顺利竣工。
大刘楼村原村委大院是20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三间瓦房,随着村级服务职能的扩展,早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刘安平向卜集镇党委和所在工作队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经过多轮研讨,决定用帮扶资金拿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单位援助一部分,共同完成老村委大院的提档升级。从项目计划书到招投标再到建设施工,刘安平像一颗钢钉扎在了大刘楼村。
建成后的大刘楼村服务室拥有35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设有党建功能室、文化活动室、第一书记服务室、图书阅览室等,还在一楼安装了一台国网缴费终端机,一举解决了村里留守老人“缴费难”的问题。配套的700平方米小广场安装有宣传栏、座椅和照明灯,一下成了村庄的“休闲中心”。建好了服务室和小广场,刘安平趁热打铁,通过多方协调、村民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完成了村里两条主干道的硬化工作,协调县公司资金安装路灯50余盏。
“一支强健的基层党员队伍,不仅决定了村庄的发展通道是否畅达、执行能力是否到位,更决定了村庄发展上限和后劲。”刘安平制定了详细的“两年工作计划”,坚持抓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按照程序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让广大干部群众懂理论、知政策,树立起发展信心。两年间,大刘楼村从原来的“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还荣获“示范类村级党支部”称号。
“服务期结束了,我和大刘楼村的缘分没有结束,今后我仍然是村庄建设发展中的一员。我将继续用情怀与坚守诠释第一书记的涵义,用激情与赤诚践行对群众许下的诺言。”刘安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