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周广慧 闫茂超)任城区唐口街道将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让公共文化资源来到田间地头,满足群众的科普、文化、体育、娱乐等需求,不仅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有益书籍,而且坚持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在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街道注重细节,力求创新,科学管理,追求实效,保证了农民随时到农家书屋去“淘金”,“富了口袋富脑袋”。
唐口街道成立了“农家书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农家书屋”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调度、督导检查等工作,并确定一名党委成员和一名专干负责“农家书屋”的建设、运行等工作。街道结合乡村振兴建设规划和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坚持以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科学规划建设“农家书屋”。截至目前,唐口街道已建成“农家书屋”79个,藏书均在1500册以上,40多个村配备了投影仪、电脑、电视、音像等设备。
街道规定每个农家书屋每天对外开放,针对群众需求制定灵活的借阅时间。在制度操作上,坚持科学化、规范化,图书管理员经过统一科学培训,在图书分类、登记、上架、保管和借阅等流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做到农家书屋的所有书目都经过认真核对、接受、登记,实施制度上墙。
对每个书屋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街道实行半年一查、年终一评。将图书管理好、作用发挥好、设施配套好、活动开展好的书屋评为“优秀农家书屋”并予以表彰。对图书管理水平不高、运行效果不好的书屋,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通过举办管理员培训班、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强化管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
唐口街道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前王村组织农民在农家书屋开展了科技知识小竞赛;刘闫新村组织农村妇女召开了家政服务培训讲座;孟楼村通过农家书屋,组织村民从书中“淘金”,学习西红柿科学种植知识,并在街道成立了第一个“孟之源”西红柿种植合作社,户均增收2万多元。同时,该街道把农家书屋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读书阅报、送知识到田间等各类实践活动,帮助村民学到一定技能、找到更多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