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强 徐斐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如何让居家生活变得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成为老人需要、子女关心的话题。
任城区唐口街道泇河村的独居老人李玉美今年84岁,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起床、行走都比较困难。“我的体力不比从前,很多事情干起来一年比一年吃力,自从政府为我家进行了改造,我出去的时间都增加了不少,生活便利了很多。尤其是早晨起床怕晕,我就先抓住床边的护栏,再穿鞋下床,这个护栏太方便了!”说起家里的改造,李玉美赞不绝口,连连竖起大拇指。
今年年初,任城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李奶奶日常生活需求后,免费为她家安装了床边扶手、入户坡道扶手,还为她配备了轮椅、小夜灯等物品,一项项改造内容让年迈的李奶奶享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幸福。
在相距不远的常户村,今年85岁的王爱华也在今年享受到了适老化改造的福利。民政部门的同志为她送来了坐便椅、防滑垫、夜灯、拐杖、轮椅等物品,并细心地在桌角处安装了防撞角。“通过对困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通行、洗浴、休息等行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让居家养老更安心、更便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张慧向记者介绍,对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厨房、卫生间等生活场所的硬件配置、细节保护等进行调整或改造,最重要的是一个“细”字,比如,将家中小坡道加上扶手、对地面进行防滑处理、床边加装护栏、卫生间配备沐浴椅等,通过这些细微的改造来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23年,我市继续把“对2000户高龄、失能、残疾的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基本的适老化改造”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买单,对2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每户改造标准2000元左右。各县市区民政部门通过专业改造服务单位,采取施工改造、增加设施配备等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家庭及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便,降低在家庭发生意外的风险。到今年7月,全市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353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有效提高了困难老年人居家生活质量,在满足老年人期待的同时,持续打响了“儒乡圣地·孝养济宁”特色养老品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适老化改造中,民政部门结合老年人家庭环境实际及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坚持基础保底和自愿选择的原则,提前明确具体改造事项和标准。根据实施方案,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逐户进行评估,为参与改造的家庭分区分户建立改造项目档案。按照实际摸排的每户房屋情况和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开展私人订制式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避免简单分档搞“一刀切”,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居家环境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同时,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围绕“生活空间安全、室内行走便利、辅助器具适配”三个方面功能,分别制定城区和农村家庭改造清单,涵盖助行、助浴、防滑、适老等功能的30余项改造项目,供老年人自主选择,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
我市还坚持把居家适老化改造作为巩固家庭养老链条的重要一环,在拓展改造覆盖面的基础上,致力于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统筹做好上门服务、探访关爱等政策的配套、落实与衔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图为任城区仙营街道针对辖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工程,以简单的“微”改造解决了老年人的大问题,确保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李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