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张臣龙)济宁太白湖新区位于南四湖北岸、济宁主城区南部,作为南四湖的北大门,太白湖新区承接着来自老运河、洸府河等多条河道上游来水,承担着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重要任务。为切实保障水质安全,高质量完成“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任务,太白湖新区近年来不断加强人工湿地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方共赢。
统筹推进,合理布局湿地建设。太白湖新区从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出发,紧扣黄河流域和南四湖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分析研判,进一步探索“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治水模式,统筹谋划湿地建设。
新区湿地主要为复合潜流和表面流湿地,通过种植芦苇、香蒲、荷花等根系发达且对污水成分吸收能力强的植物,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湿地内部增设曝气装置30套、安装生态浮岛7000余平方米、投放适量滤食性鲢鳙鱼,加强对现有水生动植物数量的管控,对水中易造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物质进行吸收,保证水质安全。近年来新开工建成老运河尾水截流湿地等功能性人工湿地、新运河水质净化工程、洸府河人工湿地提升工程,日均总处理能力约41万方,年削减污染物1400余吨,有效保障了洸府河、老运河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后排入南四湖。全区净化污水处理厂中水的功能性人工湿地累计达8处,总面积达23000亩,占辖区总面积的11.5%。
压实责任,强化湿地运行效能。为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湿地运行,太白湖新区明确由下属国有公司具体负责,生态环境部门履行监督指导职责,有效保障了功能发挥,为水质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突出效益,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水体自然净化和修复能力。在原有野生水生植物基础上,新栽植荷花、芦苇等30余种水生植物,共1000余万株,在保障水体净化能力的同时,丰富了物种多样性,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通过湿地修复治理,太白湖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吸引东方白鹳、大天鹅、小天鹅、震旦鸦雀等200余种鸟类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拥有各类水生动植物300余种。
太白湖新区湿地发挥了强大的生态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保障了老运河西石佛、洸府河东石佛、泗河尹沟3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