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燕飞
“自从在家就业后,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能与家人日日相伴,照看老人和孩子。”谈起现在的生活,韩莉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常年在外务工的韩莉莉,因老人年龄大,加之无法照看孩子,年后便一直在家待业。让韩莉莉的生活发生改变的是一场就业培训。她在今年6月参加了邹城市总工会会员驿站举办的培训后,成为一名学徒面点师,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邹城市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按照“会、站、家”一体化思路,在全省率先创新探索“入会+培训”工作机制,由该市总工会牵头,在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工会会员驿站,集法律援助、就业指导、困难帮扶等服务内容于一体,将所有面向职工的服务项目摆到“前台”,为职工提供面对面、实打实的服务。目前,邹城市依托“驿站+学堂”已服务职工1800余人次,实现职工入会487人。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会会员身份很难跟着岗位走,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在融入就业城市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求助渠道不畅,容易成为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流动职工的权益,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邹城市认真调研、积极探索,以外出务工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采取“党工共建”的方式,依托外地流动党委,组建工会会员驿站,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最大限度让职工享受家乡“娘家人”的关怀,切实帮助在外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在外务工人员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家乡工会来‘寻亲’,让我们很感动。”8月25日,在乌鲁木齐市邹城工会会员驿站,邹城籍务工人员王思琪找到了“家”。“学历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前前后后没少换工作,感觉特别迷茫和无助。”谈及两年前刚来的情景,王思琪记忆犹新。“现在好了,‘娘家人’就在身边,有困难也不怕了。我将把家乡的这份温馨又真挚的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努力工作,希望有机会能回报家乡。”
“职工走到哪里,工会就建到哪里,会员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邹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赵锋介绍,乌鲁木齐工会会员驿站是继北京、威海、济南、西安之后,成立的第5家外地工会会员驿站。今后将通过送政策、送服务、开展返乡创业座谈交流等形式,为在外务工的人员提供各类帮助,为有意返乡创业者搭建桥梁。
为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要,邹城市始终本着一切为了会员的原则,不断创新形式,构建“工会会员驿站+学堂”“工会会员驿站+流动党组织”“工会会员驿站+商会”“工会会员驿站+零工小站”“一站四融”工作机制,持续延伸服务链条,加快构建以精准性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会员体系,不断增强工会内生动力,全力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为务工人员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实现服务职工“零距离”。
一处处驿站的搭建、一项项务实的服务举措,让家乡的温暖触及更多的心灵。赵锋说,今后将依托这些服务站,发挥对接政策资源、提供创业帮扶的功能,让在外务工人员与家乡的联结更亲近、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