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孔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打造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离不开综合素质过硬的农村党员队伍。近年来,济宁市着力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牢牢掌握党在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着力提高农村党员能力素质,为打造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扬思想旗帜,筑牢信仰之基。高扬思想旗帜、筑牢信仰之基是农村党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深入推进打造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济宁市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了一大批党性教育基地,包括微山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金乡王杰纪念馆、嘉祥曾庙和武氏祠、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兖州牛运震事迹展览中心、国家税务总局济宁市税务局党性教育基地等等。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为民初心,积极担当作为。
创新方式方法,营造教育氛围。农村党性教育既要灌输知识,又要培养健全人格。党性教育形式多样,有利于激发学员热情,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我来讲党课”,引导农村党员走上讲台讲述带领村民致富故事,启发带动身边人;民意“5”来听,在访民情、探民意、解民忧中自觉践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爱民为民情怀;“文艺惠民演出”,通过快板、山东梆子、红歌、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理论和政策“灌输”到农村,在寓教于乐中感化农村党员心灵,学以致用,提升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
构建长效机制,确保行稳致远。在农村党员教育问题上,济宁市坚持制度管人、管事。健全制度体系,制定系统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发挥制度治本作用,以制度规范教育活动开展。强化制度执行,严肃处置学习纪律松散、考核不过关的党员,维护制度权威。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引导党员学思践悟、以知促行,担当作为,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物质基础。积极探索适合济宁市村情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打造“党建+公司+农户”模式,牵头成立公司,以物业服务、货物运输、劳务用工实现村集体增收。通过土地流转盘活资产,建设特色民宿、发展近郊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发展核桃产业、建设光伏发电站、培育中药材种植基地拓展收入来源。市县区相关负责人走向田间地头直播带货,“代言”特色农副产品鱼台龙虾、微山湖咸鸭蛋、金乡小米、汶上芦花鸡,实现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实现农村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本文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22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