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微山岛镇中心小学
殷冬梅 殷允丰
学好数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度的想象力,还要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并能够把它和实践相联系。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并围绕目标提出问题,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于相对简单的课程内容,老师先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较难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老师也要通过过渡语或课件等形式使学生明确。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探索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显现他们感知、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方法,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如:时、分、24时计时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知其所以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在教授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将其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上钟面,学生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并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不言而喻。
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实践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着力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首先,教师要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教师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性认识,以此作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去说。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还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培养,日积月累。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思考的方法。设计提问要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本质,寻找共同点,活跃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最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