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扈宏毅 本报通讯员 王凤奇 王炳智
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类文博单位,一直是游客们访古探今必去的“打卡地”。今年中秋与国庆双节连庆,我市各博物馆、纪念馆纷纷献上文博“大餐”,助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统计,双节期间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接待游客895746人次,线上浏览量50余万人次。
云端畅游孔孟之乡博物馆
10月2日,邹城市博物馆联合山东大学邾国故城考古队推出的“探秘考古遗址 感受现代文明”遗址考古直播活动深受关注,新华网云直播频道、邹鲁融媒直播矩阵进行了现场直播。经统计,当天上午直播实时观看量近50万人次。此次直播沉浸式引导观众及现场参与者走进邾国故城遗址和邹城博物馆,将考古学、文化遗产知识、现代科技展馆与学生课堂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考古学和现代数字媒体的学习兴趣,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济宁市博物馆推出《中国运河之都——济宁》等6个线上展厅;李白纪念馆推出博物馆VR360度全景实景展陈;兖州博物馆不定期推出“博物馆云展览”,近期陆续推出《兖博文物听我说》系列文物短视频;邹城博物馆开发上线“数字文博 云观邹鲁”数字平台小程序,实现了邹城文保资源以及研究成果、展览、文物的云端呈现,并推出“云观邹鲁 遇见文物”“考古课堂”“走进邾国故城 探寻邹鲁文明”等线上活动。
品味“文化济宁”文博盛宴
为庆祝中秋佳节,济宁市博物馆举办了“月华古韵·诗意济宁”中秋研学活动;邹城博物馆开展了“秋韵团圆情·博物馆里做月饼”社教活动,还为游客们带来了精彩的古韵编钟展演;兖州博物馆举办了“大手拉小手·情暖中秋节”亲子趣味手工活动,社教老师指导孩子和家长们共同编制中国结,同时邀请浙江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孙希如以“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此时”为题,讲述了中秋节的起源、传说、民俗以及经典诗词……为庆祝国庆节,济宁市博物馆开展了“红色记忆·英雄轮廓”“童心博物·梦始之地”等多场主题研学活动;兖州博物馆举办了“兖州区庆国庆‘祖国万里行’文化收藏展”“祖国万岁——兖州区少儿书法作品展”,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兖州博物馆还践行“博物馆+N”要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流动博物馆”走进牛楼小镇景区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绘声绘色地向游客讲述了兖州历史文化和文物瑰宝,并邀请游客免费体验传拓技艺,广受游客的称赞。
周全服务保障参观安全
为应对假期游客数量激增,全市文博单位纷纷“出招”,力争在保障文物安全和参观安全的前提下,用细致、高效的全流程服务为游客参观保驾护航。
假期前,全市文博单位积极开展安全检查,制定日常巡逻计划,以“人防+技防”合理分流观众,确保参观秩序,做好应急处置安排。全市所有国有博物馆无休开放,部分博物馆延时闭馆,一些文博单位同时增加了咨询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数量。10月1日至6日,兖州博物馆小志愿者讲解员身着红马甲活跃在各个展厅,以惟妙惟肖的讲解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聆听。相关负责人表示:“兖州博物馆小志愿者讲解队伍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招募了五季,共培养了小学生成员100余名,提供讲解服务超过400场次。目前小志愿者们又参与录制了‘兖博文物听我说’系列文物短视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