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据明代贡生贺逢吉考证,泗河之滨有上涧柘沟,称为名陶,是(舜)所陶处也。
柘沟,在泗水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因柘树而得名,因土陶而盛名。过去,这里陶土质优量大,白的、红的、黄的、灰的、绿的,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从事制陶行业,大窑炉小作坊应接不暇。
柘沟制陶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有考证亦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春秋时期,鲁国将柘沟定位为制器作陶的坊镇,可产出缸、瓶、盆、罐等各个门类的日用陶器。
到了秦汉,缸盆瓮罐造型美观,方便实用,瓶壶杯碗设计独特,又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加以点缀,行销列国。
唐宋最为鼎盛,窑口密布,工艺精良。十步八步一窑,三步五步就有一个小作坊。产量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多样,一派繁荣景象。
清代,朝廷捐税过重,窑工收入低下,制陶行业一度陷入低迷。后虽有起色,又逢战乱,技艺传承岌岌可危。
只是在这片情深意长的土地上,匠人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技艺,靠着父传子、子传孙、师傅带徒弟的不懈努力,柘沟的制陶工艺得以代代相传。
匠人做坯,成亮整形,二亮拉条,伙计蹬轮,抬货收拾。制陶拼的是技艺,靠的是手感。晒土、澄泥、踩泥、制坯、弓削、晾晒、整形、烧制、出窑,讲究的是凝神静心,一气呵成。
泥塑肉身,水做灵魂。一个个精美的土陶器具,在烈火中重生绽放,凤凰涅槃。
作礼器,敬天祭地;作乐器,高山流水;作酒器,酣畅淋漓;作食器,饮噉醉饱。
品之,或粗犷大气,或小巧玲珑,挥毫写意,精雕细琢。观之,金灿灿、黄澄澄、亮晶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抚之,温润敦厚,灵动飘逸,历酷暑寒冬不开裂,经风吹雨打不变形,泥香犹存,魅力仍在。
说起柘沟,就不得不提鲁柘砚,这是柘沟土陶的代表与灵魂。鲁柘砚起源于汉,兴盛于唐,到宋代已失传大半,至明清逐渐销声匿迹。这些年,复活鲁柘砚就成了柘沟匠人们最大的心愿。
现实的困难远远超过想象。
匠人们从不同地方取来陶土,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捏成相同的造型试烧。一点点的尝试,一点点的调整。不是配比的问题,就在火候上寻求突破;不是火候的问题,再从温度上找线索;温度上碰了壁,就再回到土上。
匠人们白天苦思,晚上冥想,就连夜里睡觉做梦,也是黑云压城,浑浑噩噩。
试验,失败,再试验,匠人们以柘沟人独有的韧劲,让几经失传的澄泥砚再现生机。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而这,正是柘沟匠人的精神所在。
行走在柘沟街头,尽是土陶的世界。
寻常百姓喝茶待客,所用皆为泥壶陶碗。庄户人家打场晒粮,无一不是土陶大缸。
就连砌在百姓墙头上的陶器碎片,似乎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在时刻记录着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