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9日
第01版:

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守护碧水长青

——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上榜世界级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张芃芃

近日,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分论坛首次对外发布典型案例,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等25个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

南四湖承接鲁苏豫皖4省8市34个县(市、区)3.17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入湖河流53条,水域面积1266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水库。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健全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制度机制,水质稳定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为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健全河湖长制

编制综合治理“一张网”

水环境治理事关生态改善,事关民生福祉。我市把落实河湖长制作为治水总抓手,全力提升河湖治理体系,绘就碧水清流的美丽画卷。

多重保障,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组建县乡两级河长制办公室,编制南四湖湖长制名录,设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探索“河湖长制+塘长制”,将河湖长制向农村沟渠、坑塘等小微水体延伸,打通河湖“毛细血管”。

生态筑基,抓好河湖综合治理。对27条县乡级和40条农村河湖管理保护范围进行划线定界,目前累计退出网箱网围、池塘人工养殖21.87万亩,生活污水和船舶油污水接转处置实现沿湖港口全覆盖,354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强化修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建成人工湿地6万亩,保护修复原始生态湿地10万亩,建成新薛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山东首家湿地研究院,持续开展南四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放流各类优质鱼苗4亿余尾,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落实横向生态补偿

画好流域治水“同心圆”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省内县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清晰、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格局。

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主体。南四湖入湖河流众多,国省控断面16个,入湖河流水质保障压力大,为减轻客水污染治理压力,降低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成本,济宁市微山县与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等8个县市区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南四湖入湖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综合治理。

科学考核确定补偿基准。为实现入湖(入境)河流水质监测全时空、全覆盖,我市建设了入湖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站,合理确定水质考核指标数值,根据指标变化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实现“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

纵向整合强化资金保障。我市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统筹整合上级纵向生态补偿资金,推动南四湖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中央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范围,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足额列入预算,保障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及时兑现。按照2021年度清算结果,我市将1060万元横向补偿资金及时支付给滕州市、薛城区,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探索跨省联动机制

共下边界治水“一盘棋”

南四湖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结合部,省际边界地形复杂,河道插花地段多,上下游分两省,左右岸不同地,河湖治理情况复杂、难度大。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微山县与江苏省沛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边界河湖治理联动机制,成立了边界治水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共同打击涉水违法行为。

不仅如此,我市还联合沛县和流域机构淮委南四湖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探讨边界河湖问题;签订《南四湖地区边界河湖管理保护沟通联系协议》,加大边界联动治水宣传,营造共创共保共发展浓厚氛围;构建边界“土小”企业清理取缔联防联动机制,创新“混合编组、共同执法”,有效打击边界“土小”企业;开展“区域+流域”联动执法,解决湖西大堤非法码头群治理难题;在微铜、微沛等区域,坚持统一标准、协同打击,实现南四湖“零采砂船、零盗采”双清零目标。

2023-09-09 ——济宁市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上榜世界级典型案例 努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5259.html 1 守护碧水长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