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韩岗镇湖区小学 管庆磊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与评价,既要符合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要求,又要基于课程标准。笔者以“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单元为例,谈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旨在以多样化的作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课程标准 确定作业水平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或取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标中对“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一单元的学习水平分别对应识记、理解、运用,因此,教师编制的作业与测试题目就不能过度超越这些标准。数学教材的编排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个单元的教材是这样编制的:认识不同动物的重量;认识不同的重量测量工具;知道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熟悉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参考》中对于这单元的教学内容建议8课时。我们研读了教材与教参,基于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己有基础与认知水平,划分了课时。根据课时划分,我们将《基本要求》中的学习内容重新叙写,使之与课时目标对应。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水平:一、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会简单的换算。二、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估、掂、称等活动加深对1克、1千克、1吨的认识,增强推理能力。三、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结合生活情景 培育学科素养
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与实际生活建立关联,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所需所用,这些目标的实现就是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这些目标往往是超越课程内容形成的价值素养,并且必须是学生通过自主发现与探究才能达成的,而不是教师教了就会的。这些目标的获得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提供活力。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布置应该更多地与生活实际建立关联,结合生活场景,丰富学生的数感,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呈现出了很多生活中用到重量的场景。例如,你猜猜一个鸡蛋的重量、妈妈的重量、汽车的重量等等,猜测的过程中再进行验证,学生会自己构建起不同单位重量的含义。
结合生活场景,创设情景,减少了纸质数学作业的单调。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丰富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不再畏惧数学,从而爱上数学。
发挥家庭功能 力争减负不减质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到作业当中,通过构建“家校互助式”作业活动空间减轻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布置“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作业时,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家庭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家长看作不可或缺的辅助人员,通过构建家庭小组合作作业模式,鼓励家长结合自身生活阅历、生活经验,与孩子各司其职、交流合作,最终帮助孩子轻松完成作业任务。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 “超市中的单位”的作业,让家长带领孩子到超市找寻以“克和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各10种并进行记录,让孩子体会不同单位的区别。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事务中,让孩子准备一家人一顿饭所需要的食材,估计不同食材需要的重量分别是多少,进一步体会常用物品的重量、不同重量单位的区别以及重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贯彻和落实“双减”政策是一种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职责,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来,立足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学习需求,优化作业设计,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还学生健康的学习天地,助力他们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