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程守华
新课标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教学策略的创新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精选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传统教学中因为对成绩关注过多,数学教学仅限于讲解知识点、讲题、做题这一重复的训练过程,单调枯燥,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不吻合,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仅仅关注成绩更加重要。
精选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精选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学生常见的、熟悉的。教师分解出案例蕴含的数学知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以问题导引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只有单调的数字,生活到处都离不开数学,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爱上数学。
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科素养。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保护好这种兴趣,学会用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中,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增加了“开红包”这一个学生都喜欢的环节,学生在开出不同红包的过程中知道了不同的红包金额可以用小数知识来表示,明白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数学有紧密联系。
借助信息工具 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辅助工具的选择上也能够进行改革。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合理使用,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师适当合理地穿插动画和视频,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视频,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平移和旋转并思考其异同点。在知识巩固阶段,通过播放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理解知识点。最后布置作业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说一说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平移、什么时候用到旋转。
所以,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使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同时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
改革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考核评价时应该增加对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在命题设计时就将其与综合素养的培育进行结合,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注重知识整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分析小学数学试卷可以发现,题目所考查的知识往往较为单一,题目的模式也较为老套,学生在这种固定类型题目的练习中无法有效调动思维,从而不利于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数学命题时就应该对题目进行一定的创新,使得其能够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调动,进而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融合过程中实现相应知识体系的构建。
结合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数学这门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设计数学试卷时就要将数学知识点的考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在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下其兴趣也可以得到激发,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也可以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依据新课标完成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创新与改革,将生活常识融入教学和考核中,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重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