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宋亚涛)近年来,汶上县把对村(社区)巡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巡察向基层延伸,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推进了巡察工作提质增效。
围绕发现问题这一生命线,创新措施广泛发动群众。“量化评估”压责任。出台《“双向十测评”评估办法》,对巡察组百分制量化评估。建立“责令复巡”制度,巡察组撤离前,要求将巡察情况向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汇报,经评估分析同意后才能撤离。“重点走访”找问题。拓宽和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走访谈话坚持把“四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四干”(包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驻村第一书记)和“四类人”(乡贤、致富能手、村医、小超市经营人)作为重点对象,访谈时重点谈具体人、具体问题、具体事例、具体责任。“民情夜谈”察实情。为破解白天群众不在家、问题难收集现状,建立“民情夜谈”工作法,邀请白天不在家的党员群众代表、“两新”组织人员等参加,乡镇和巡察组干部共同参与,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题共答”破难题。针对各村普遍存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乡镇“同题共答”,督促乡镇围绕共性问题在全镇层面进行专项整治,目前对公益岗优亲厚友、村公共厕所破损等28个问题进行了治理。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巡察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融合。提前打好“地基”。把人员配备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把乡镇(街道)及县直部门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纳入巡察人才库,提前做好培训交流,科学编组,年龄上新老结合,专业上涵盖不同领域。巡前备好“精料”。采取邀请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专家授课,通过网络广泛收集村级共性问题、违纪案例,向纪检监察、组织、信访、审计、财政等部门发函商情书面通报有关情况,协调各巡察组与有关纪检监察室开展面对面沟通等措施,充分了解被巡察村(社区)的政治生态和廉政风险点,形成村(社区)政策清单、问题清单。增强监督“合力”。坚持“室组审巡”联动,巡察村(社区)时,明确所联系的纪检监察室主任为巡察组“第二副组长”,带领纪检监察室及时切入,对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做到“边巡边移”,有效破解了发现线索少、线索质量不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