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1日
首页
第08版:

三十年不辍 广大中医仁术

——记济宁市中医院院长王祥生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碧辉)“中医是我们的国粹,是守护百姓健康的仁术良方,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作为济宁市中院院长,王祥生始终坚持在一线为病患把脉问诊,在他看来,国家培养一名中医专家不容易,老百姓也需要中医,因此无论身处何岗位,自己首先是一名中医大夫,传承中医、治病救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药方不贵

让患者都能看得起病

1989年,王祥生大学毕业来到济宁市中医院,从医三十年,从一名临床医生到医院院长,一路走来,王祥生深知患者心声,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一线,常常被病人和同事称为“平民院长”。

“我这5副中药才67元,已经喝了5副了,胃也不疼了。”市民张先生一家是王祥生的“铁杆粉丝”,全家人遇到大病小病都来找他,逢人便说,“王院长的药方便宜又有效,我们看病没有任何负担。”在王祥生的诊室,不时有病人迫切要求给“开点中药吃吃”,而他总是坚持一个原则:能不吃药就不要吃药,最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或者中药代茶饮、药膳来调理身体。“行医先做人,将心比心,要站在病人角度尽力为他们解决疾苦。”王祥生说,作为医生,医德先于医术,要让病人少花钱、花小钱、看好病。

王祥生从基层干起,一步也没落下,医院不断发展进步,自身也在不断成长,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中医优秀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院长、首届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山东省名中医等荣誉,还享受201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尽管要主持医院工作,王祥生仍会挤出时间为老百姓坐诊,多年养成的查房习惯也一直在遵循。

精准医疗

帮家庭甩掉因病致贫“帽子”

誓愿普求含灵苦,悬壶济世暖杏林,这是作为一名医者发自内心的祈望,也是王祥生从始至终努力方向。看到部分家庭因病陷入贫困或患者看不起病放弃治疗,着实让人痛心。

针对恶性肿瘤、尿毒症等棘手疾病,王祥生多方协调与相关部门联合设置了2000万慈善基金,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领取治疗资金补贴。梅先生是该院肾病科的“老病号”,19岁就患肾衰竭,一直都在该院做血液透析,如今已有12个年头。“如果不是医院帮我,为我减免医药费,我估计早不在人世了。”梅先生感慨万千地说。

自2013年成立慈善救助基金以来,市中医院累计为患者减免治疗费用近500万元。在王祥生看来,医疗机构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践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在做好常规医疗服务基础上,还应该想尽办法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精准医疗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下乡义诊

为偏远农村送去安康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王祥生不仅医术精湛,还始终满怀拳拳济世之心,“医疗条件欠缺的农村,我们更应该把中医的理念推广出去,惠及更多百姓。”王祥生坦言,基层居民缺乏保健常识,让他们掌握一些中医健康养生知识,对于一些多发病,就能在发病前期进行中医的干预。

为更好地服务百姓健康,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市中医院在基层建立了5家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联盟单位,医院定期派专家下乡义诊,下沉优质中医资源。李大娘双膝患关节病,近几年一直坐轮椅,生活很不便。市中医院专家下乡义诊发现这一情况,将李大娘接到医院,通过纯中医理疗,使其摆脱轮椅下地行走。“把中医知识和医疗技术下沉到乡村,让基层百姓都能享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少花钱、看得起病,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王祥生说。

“传承中医国粹,全民健康一个都不能少。”在济宁市政协会议上,作为政协委员的王祥生屡次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单位、进社区“三进”工程,致力传承弘扬中医文化,让中医药知识融入百姓生活。“推广中医药事业,让全民都能享受中医药特色服务,才是作为一名中医人为其不懈努力终其一生的事情。”王祥生说。

2019-09-11 ——记济宁市中医院院长王祥生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362.html 1 三十年不辍 广大中医仁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