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7月24日讯(记者 鲍童)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历代方志集成》(府州志)出版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旧志整理工作有关情况。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方志、家谱并称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历史文献,作为记载历史的一种形式,官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绵延千年。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可以说,方志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根。
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方志和历史文献资源十分丰富,现存旧志59种、788卷,约占山东省现存旧志的十分之一。2016年以来,地方史志部门把旧志整理和文献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文化工程持续发力、有序推进。以繁体竖排点校的形式陆续整理出版了《(清·康熙)济宁州志》、《(清·乾隆)济宁直隶州志》、《(清·道光)济宁直隶州志》、《(清·咸丰)济宁直隶州续志》、《(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民国)济宁县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济州金石志》等8部旧志和历史文献,最后将历年点校整理的繁体版志书采用简体横排的方式集成出版,即现在的《济宁历代方志集成》(府州志)。
下一步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济宁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度发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大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让优秀传统文化惠及人民群众。一是启动“济宁历代方志集成(县志)整理”项目,将济宁行政区域内的县级旧志进行系统整理,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专项研究,在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二是推进编纂《儒家文化志》、《运河文化志》、《水浒文化志》、《王杰精神志》,集中力量擦亮济宁特色文化品牌,筑牢文化根基。三是以名镇名村志编修为抓手,全面展开乡镇村志编修,抢救和保存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乡贤文化,传承乡村文脉,进一步拓展、丰富“文化济宁”内涵,打造“文化济宁”新名片。四是大力推进传播方式创新,推进研究成果数字化,为党史史志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方便人民群众读史用志,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