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王粲)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介绍我市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聚焦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中的堵点、难点、痛点,精准发力、精细服务,创新举措,积极推进,始终坚持为各方交易主体构建“交易全程电子化,交易服务便捷化,交易行为规范化,交易流程标准化”的营商环境。
建章立制,致力筑造规范便企服务体系。正式施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规范》,主要从服务内容及要求、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对平台服务进行了规范;印发了《关于鼓励减免投标保证金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了《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见证服务工作清单》,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项目、自然资源项目、产权项目四大交易类型的业务特点分别编制单项清单,共形成155条见证内容;重新梳理修订了《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工作规程》、《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网上办理事项清单》,优化完善流程节点;出台了《2023年济宁市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方案》,打造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招投标市场环境。
优化创新,聚力打造智慧高效交易系统。在全省率先开发并启用专家评审费在线支付系统,智能客服24小时在线“不打烊”,实现响应“零等待”,3月上线至今,智能机器人自动解答问题17532条,人工解答问题6533条,受理工单1479条;研发“企业闲余”交易平台,并于2023年4月在经开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线运行,目前已发布交易标的28个,交易金额832万元;在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中上线电子营业执照,各交易主体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应用进入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验证执照并扫码授权登录系统,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事项。
多措并举,全力营造公平公正评标环境。深入推进远程异地评审常态化,实现评标专家在不同地区完成项目评审活动,同时在远程异地评审模式上继续拓展,由原来的1主场1副场的“1+1”模式,向1个主场多个副场的“1+N”模式迈进。优化专家自助评标系统,上线了“流程式智能辅助评标”系统模块功能,同时实现了与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及评标操作规范相统一。建设“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并在评标区外专门开辟数字见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