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沙沙 刘程程
镇街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设置中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权组织,在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镇街党委、政府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依法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形象塑造、人民群众的口碑好评,直接关系着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创新机构设置,科学有效配置编制资源。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镇街基层工作日趋繁杂,基层治理领域逐步扩展,对治理能力的专业性要求逐年提高。一是创新机构设置,科学制定镇街编制核定标准。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综合设置镇级政府行政事业机构,实施必设机构(N)+ 特色机构(X),赋予镇街更多管理自主权,特色机构可根据各个镇街实际情况设置,以更好地满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提升机构规格,明确机构职责。适当提升镇街事业单位机构规格,拓宽镇街事业人员晋升渠道。合理划分镇街事业单位职责,使职能分工更加明确,机构运行更加符合镇街实际。对适宜通过社会化提供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进一步缓解编制资源紧张的压力。三是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在不突破各级行政事业编制总额前提下,优化镇街编制资源配置,实行编制动态管理。根据镇街规模、行政村数量、人口总数及工作任务等调整优化编制核定标准,每 2至3 年为镇街核定一次编制,打破以往“一核定终身”的模式。
优化人员结构,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镇街工作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社会治安、计生维稳、市容卫生、劳动力安置、民政福利、危房改造、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防洪抗旱等诸多方面。一是在公务员公开考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等招考(聘)中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在招聘中限制专业范围,加大相关专业人员的考聘力度,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的专业性。二是加大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与方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开展好中长期培训班和短训班,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系统性的培训。三是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确保“留住人”。大力支持偏远镇街对职工食堂、宿舍等进行提升改造,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偏远镇街干部的餐饮、住宿等问题,提高镇街干部的工作生活水平。同时,对镇街干部在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提升镇街干部的职业“幸福感”。
加强跨层级整合力度,推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联动,促进工作平台优化提升。一是在发挥基层党(工)委领导统筹作用方面,建立健全镇街党(工)委对区域内重点领域、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条块结合、统筹联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二是转变镇街政府角色、合理进行职能定位。镇街政府必须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建立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后,需要保障乡村发展的公平性,在建立农村社会预警以及应急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削减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职能,正确地处理好农民、市场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解决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城乡失衡问题。三是深化镇街综合执法改革,以综合执法办公室为平台载体,推进镇街执法人员和下沉人员的有机融合,理顺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镇街执法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做到熟练掌握执法规范和相关法律条文,充分发挥下沉执法人员的带头作用,提升执法行为规范化水平,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