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龙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与百姓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服务最直接的基层场所,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百姓愿来常来,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定准目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这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基础上,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目标,突出宣传宣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惠民富民政策,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做好研究阐释工作,不断丰富拓展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坚定基层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毋庸置疑,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科学素养日益提升、精神面貌不断改善,农村文化资源日益充足、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广大农村呈现出生机勃勃、文明和谐的喜人局面。但是,仍应清醒地看到,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源还无法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思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就需要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引领广大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人心、坚定信仰、增强力量。
盘活资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平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统筹使用,协同运行。为此,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是大拆大建、“另起炉灶”,而是倡导通过改建、扩建、联建等形式,盘活资源、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切实打通党校、党员活动室、道德大讲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综合服务中心等,统筹使用组织、宣传、人事、纪检、科技、农业等资源,也可考虑使用废旧仓库、厂房、闲置农家庭院等实践阵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做到既要有标识、有场所,又要接地气,让老百姓愿意来、经常来。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既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工作人员,又注重吸收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创业返乡人员等,特别是注重培育好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组织、不走的志愿服务队。要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应根据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自身特长优势,策划设计群众有实际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开展志愿服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常态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搞好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百姓愿来常来的乐和家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应在活动上下功夫,多设计、组织、开展群众有需求、愿意来、有收获的活动,以此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发展注入力量。重点聚焦老年人、年轻群体、少年儿童“三类人群”,多从他们的需求点、关注点出发。在活动内容上,可组织开展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如健康查体、送戏下乡、养生知识讲座、防金融诈骗讲座、跳老年舞、打太极拳等。开展年轻群体喜爱的活动,如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特型面点制作、刺绣、插花、剪纸等;致富类项目,如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致富讲座、小工艺品手工制作、种植养殖培训等;文体互动类活动,如跳广场舞、腰鼓队等。开展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如四点半课堂、传统文化体验、文明礼仪、经典诵读、绘画、书法、演讲等。可聚焦百姓晚上时间和农闲季节,围绕阶段性重点工作,量身定制更多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强的活动项目,努力做好结合文章。比如,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移风易俗电话调查等内容,可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围绕暑期和汛期等时段,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送安全知识、送清凉活动等;围绕百姓“夏天门口乘凉”和夏季“小农闲”,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讲评帮乐庆”活动,不断提升百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运行缺一不可,在做好建设的同时,重在活动常态长效上发力,设计开展那些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实用走心的活动,以活动提高人气、营造氛围、增强实效、凝聚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来,寓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真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接地气、有认同、愿参与、真点赞”的乐和家园。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