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修岳
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济宁,这座因孔孟故里享誉千年的齐鲁名城,书写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见证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座座高楼大厦刷新城市的天际线,一条条宽阔道路连接“最后一公里”,一个个美丽公园用绿色述说宜居……幸福就像花儿一样,绽放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城市是花园
城市因水而灵动。济宁得名于济水,繁荣于运河,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7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12条,大运河、洸府河、泗河纵贯南北,城市南端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煤炭开采,在主城区及周边形成了约260平方公里的塌陷地。近年来,我市坚持“河湖一体、滨水发展”,强化京杭运河、泗河、微山湖综合开发利用,实施引水入城工程、“三河六岸”开发和环城生态绿带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水绿城相融的生态城镇。围绕治理采煤塌陷地,优化城区生态功能,重点实施治水、增绿,对采煤塌陷地采取综合治理修复,整合城市外围“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要素,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结合深度塌陷地区,将采煤塌陷地劣势变为生态环境优势,逐步形成大型湿地公园,打造环城生态休闲带。到2021年,计划建成4至5个生态湿地和明珠公园,与城市公园、绿地、河道、景观等完美结合,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3公里进林带、5公里进湿地”,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城市大生态空间格局,成功创建国家公园城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市把中心城区作为引爆区、牵动区,确立了“一二三四”的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任务,即“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力争到2021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60万左右,建成区面积达到290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产业发展、宜居宜业的精致城市、公园城市。
一核引领,就是把太白湖新区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主中心。重点发展高端金融、商务办公、总部经济,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金融中心,启动了市立医院、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中小学、幼儿园、购物中心等配套工程建成,启用了市政务服务大厅,全力打造市级行政、教育、文化、金融、商务功能核心区。
两环支撑,就是交通环和生态环。“交通环”,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水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启动了系列重大工程,去年建成了总长度160公里的大二环,近三年累计打通72条断头路,开工建设总长41公里的内环高架,打造“三横四纵”高速路网,打造“两纵一横”高铁路网,加快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港航事业“生态环”,主要是做好“水”的文章。对主城区周边12块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治水、增绿,建设一批公园绿地、河道绿廊、生态湿地。在“线”上,实施蓼河、杨家河、洸府河等八大水系连通工程,加快引汶补源工程建设,针对河道多南北向的现状,增加东西向河道,对河道水系景观进行规划,打造一河一特色、一水一景观。在“面”上,通过连通河道水系、采煤塌陷地公园湿地,形成“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三带协同,即推动运河文化经济带、洸府河生态休闲带、泗河绿色发展带协同发展。四城驱动,即建设蓼河新城、运河新城、西部新城、颜店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中心城区新引擎。
城市管理日益精细
近年来,济宁市城市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要求,坚持高点定位、广泛参与、共管共享,全力打造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城市环境。着力提升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合理设置密闭分类式垃圾桶、果皮箱,做好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开展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治理;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建设形成多元化动态感知体系,实现城市管理静态特征、动态运行信息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应用。建设智慧市政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市政设施安装、维修、监管的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置。建设智慧灯杆终端感知体系,建设智慧灯杆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治理、基础设施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市容管理精细化水平、规划执法精细化水平、环境卫生精细化水平、市政管理整体水平、园林绿化精细化水平、城市家具精细化水平等,从细节上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让市民群众有更多城市家的感受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