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亚楠)今年以来,济宁经开区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一体两翼”工作思路,以“经心服务”品牌为引领,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紧扣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品牌建设出实招、出硬招,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以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抓能力素养淬炼“硬本领”。积极强化党性锤炼,组织开展“经心服务+党建联建”活动,赴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及济南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等地接受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学习,提升党员政治素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积极组织培训调研,赴先进地区进行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比武”活动,组织收看约20次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召开的“审批服务思享汇”视频培训;组织开展“局长科长走流程”活动,深入一线窗口,亲身体验业务流程,发现业务办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针对性拿出优化提升措施,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加强服务大厅管理,制定《济宁经济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增加创新创优考核权重,结合实际,每月评出5个左右红旗窗口、50名左右服务标兵,激励争先创优,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效能。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点,提审批效能筑牢“硬实力”。促进商事登记再提速,推行企业跨区域“一照多址”改革试点,实现“一张营业执照、多个经营地址”,进一步打破区县间地域限制,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今年4月份,发放了经开区首张跨区域“一照多址”营业执照;持续推行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提高市场主体登记各环节便利度,市场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率达99.6%;创新推出食品经营许可“证前指导”服务模式,建立党员服务突击队,为有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事前咨询、现场指导等服务,帮助企业避免盲目投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审批服务效率。促进项目审批再优化,持续深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联合勘验、限时办结改革,实现工程项目验收再提速;组建联合验收服务团队,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帮办代办”、全流程线上办理,“市区一体”推进打造“济小验”服务品牌,今年2月份,组织市区两级有关部门为经开区智慧谷科技创新园项目开展联合验收;创新电子证照应用,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电子证照实现从申请到发证仅需15分钟;建立“三重”工作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台账,主动靠上服务三重工作项目,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提前介入,为经开区项目建设做好审批服务,今年以来,服务保障对上争取项目19个,涉及资金32.25亿元。促进政务服务再升级,强化数据赋能,推行AI智能审批,推进审批服务提质增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等事项已纳入智能审批范围,今年4月份,发放了我区首张AI智能审批办结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电子证照;推行高频事项“码上查”,实现了项目建设、市场准入、文教卫生、社保就业等四大类高频事项办事指南“码上查”,为办事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关键点,聚部门合力锻造“硬支撑”。强化品牌培育抓好闭环服务,配合市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培育打造“好客儒乡·宜商济宁”营商环境品牌,持续擦亮“经心服务”营商环境品牌,成立“经诚办”企业服务站,组建“经诚办”企业服务队,推动涉企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专业化,今年5月份,市区联动开展企业问需,市企业服务队、“经诚办”企业服务队实地查看莱特光电、石雕文化产业园、顺达港码头改造等重点项目,现场指导项目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助力营商环境再提升。不断优化“经心服务”联盟运行,持续开展三类情形的全流程闭环满意服务,对到大厅的服务对象做到“一次办好”,对重点工作项目做到“主动服务”,对有诉求的市场主体做到“有求必应”,自联盟运行以来,各类审批平均再提速50%,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