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重要论述,这对于准确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引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是从根源上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有机耦合,是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现代化。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根”。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既要考虑农业现代化与工业或服务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棉、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属性上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比较优势,要更多地考虑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价值。其次,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之“本”。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后,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魂”。农民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现代化;二是顺应现代化要求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形成城乡之间开放有序的流动格局,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和谐状态。因此,没有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农村的繁荣富强、农民的安居乐业,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式创造。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西方较早已提出,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概念。首先从目标层面看,西方式现代化是一个产业概念,追求的是效率和利益的不断攀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从驱动力层面看,西方式现代化的驱动力来自于资本的驱动,而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内部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和内生驱动力量。最后,从组成要素来看,西方式农业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根本,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少包括物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服务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吸取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依然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进而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是既要让全体农民实现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同时也要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当前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依然存在很多的短板和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粗放,农民增收乏力;从区域发展来看,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涉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仍存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差距;从社会治理来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还面临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因此,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业农村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才能有效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力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进而有助于推动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作者单位: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