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祥伟
“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这十个字,在济宁市泗水县的城乡街头,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这不仅是彰显着泗水“精气神”的宣传标识,更代表着泗水人民数十年如一日,艰苦拼搏、实干创新的集体意识。
“四两油”和“四钱钢”
1986年,泗水县被确定为全省重点贫困县。1987年被国务院列入定点扶持贫困县。乡间民谣曰:泗水县,穷光蛋,碗里端着地瓜蛋,脚下踩着石头蛋。面对困窘的现状,以后是戴着这顶穷帽子躺平过日子,还是奋力摆脱这顶穷帽子?泗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内展开了大讨论。
解放思想换脑筋,人穷志不短。那年春天里,家住泗水县西独角村60多岁的老党员张文群,把9口人的口粮田,换成了不足八亩地的山坡地。家里人不理解他这么做。张文群扛起锄头上了山,这一干,张文群坚持了四年,他刨坏了18把铁镐,磨烂了十几把铁锨,硬是将八亩荒山秃岭,栽满了核桃和石榴。村里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天都要磨去“四钱钢”。付出总有回报,张文群以“苦干”的精神,把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无独有偶。卞古村复员军人相龙科,面对贫困现状发起了挑战,立志要把荒山变梯田。白天在县城工作的相龙科,晚上提着装满四两油的煤油灯,披星戴月,在荒山上每天夜里干到耗尽油灯才回家。五年的时间,相龙科推土1万车,挑土4万担,垒坝堰2200条,栽植果树,将荒山变成了造福子孙后代的“绿色银行”。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泗水人民干出了金山银山。省领导来泗水视察调研,给予鼓励:“你们要坚持干三个三年,干它十年,干到山清水秀,农民富裕!”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山东利丰集团董事长孔宪奎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作坊式的地瓜淀粉厂,发展成总资产过亿的全国薯类加工最大基地;永胜集团董事长叶洪宪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建筑公司做大做强,成为全省建筑行业的翘楚;锦川花生公司总经理苏贵勇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以本地特色产品为基础打造食品产业链,深耕细作,发展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
泗水县摘掉了戴了十年的穷帽子。苦干与苦熬,扬眉吐气的泗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选择: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的泗水精神激励着每一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锚定信念,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从发展“农业富民、工业立县”到建设“工业强县、果牧大县、生态名县”再到谋划“生态泗水、活力泗水、文化泗水、幸福泗水”,一张蓝图绘到底,泗水县在“干”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泗水实际的发展模式。
星村镇南陈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夏理芳,以敢为人先的敢干气魄,带领群众种下一片梨园。深耕细作,将特色大甜梨销售到大江南北;“乡村振兴领头雁”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以能干的精神,因地制宜,发展南果北移,带领村民建造了全县第一座冬暖式大棚,种植草莓和火龙果,当初苦于没有销路,他背着一包煎饼走向大城市推销;回乡创业的田彬,以智慧去干,融合人才,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齐鲁样板、农业三产融合示范区;返乡创业的70后大学生侯晓晨,利用尼山片区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脚踏实地,实干出“尼山鹿鸣”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带动周边群众齐心协力,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的田园梦……
唱响新时代的“实干”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苦干加实干,这是一个奋勇争先、开拓创新的进取过程。会干、巧干、坚持干,运用科学方法去干,既尊重客观实际,又善于创新。在干中出团结,在干中出精神,在干中出实绩。
从“四两油、四钱钢”实干事迹,到“苦干不苦熬,奋力争上游”的泗水精神,是泗水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也是在干中自我加压力,不畏困难、敢于亮剑的价值体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实干精神赋予了新的价值意蕴、注入新的思想能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签约制文学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