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子大传》,2015年9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几年来,常有人问,这部53万字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回想起来,历时8年的创作过程,仍然历历在目。
(一)
从事文学创作,是我中学时期萌生的理想。我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党政机关工作,但一有空暇就读文学作品,偶尔写一些短篇小说、散文、随笔。可是,写一部长篇的念头从未泯灭。至于《曾子大传》,是另有情结。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穿越时光隧道,我和他是同乡。
我在童年就常听曾子孝敬父母的故事,上学后从课本和一些书籍有了更多了解,对曾子产生了敬意。改革开放后,嘉祥县成立曾子研究会,我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时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曾子思想研讨活动,也自然加入到曾子研究的行列。
曾子是孔子的优秀弟子,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者,也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的正宗传人。他提出的内省、慎独的修养观,躬行践履的孝道观,忠孝结合的政治观,形成了完整的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为人处事、治国理政的金科玉律,仁德孝行被奉为千古楷模。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不乏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但像曾子这样精于理论,身体力行,具有超尘拔俗人格魅力的人物是罕见的。更令人称道的是,曾子的思想学说在当今仍有许多启迪和借鉴。
应该怎样宣传曾子,弘扬曾子文化?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就形成了共识:用文学艺术作品把历史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实际上,我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都是通过戏剧、曲艺、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为广大群众所知晓的,我决心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子大传》。
(二)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资料为素材,以史实为依据,用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尽管平时积累了一些历史资料,但对于创作一部曾子生平的长篇文学作品来说,还是很不够的。动笔之前,我先沉下心来,集中时间广泛搜集、认真研究、缜密梳理曾子的历史资料。
为了尽可能全面搜集历史资料,我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曾子的生平事迹。力争全面、细致,哪怕一两句话的记载也尽量不漏掉,为整部作品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类是各种文献记载的曾子言论和著述。曾子的思想集中包含在他的言论和著述中,如果不把这些写进传记,人物就会有形无神,苍白无力。第三类是孔子及诸弟子等相关人物的历史资料。曾子比孔子小46岁,作为孔子的晚期弟子,他曾与孔子朝夕相处,接受言传身教。孔子去世后,他又担负起传承孔子思想的重任。同时,孔子临终时,又把唯一的孙子孔伋托付给曾子。他和孔门同学休戚与共,亲密无间,设帐授徒后,与他的弟子又是息息相关,必须把孔子等与曾子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资料一并搜集。第四类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曾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个时代经历了春秋五霸的战火,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各阶级阶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重新组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导致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提倡以仁礼为内核的孔子思想,出现了孔子和曾子这样的著名思想家、理论家。写好曾子的文学传记,不能缺少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上述历史资料,分布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我从《论语》《史记》《左传》《大戴礼记》等几十种经典古籍和有关历史研究资料中寻觅,花费近一年的时间潜心阅读,并写下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
(三)
讲好历史人物故事,是历史小说创作的关键。我把写好曾子故事,作为《曾子大传》创作中的孜孜追求和不懈努力。
曾子的一生以诚信为本,勤勤恳恳,功绩卓著。但史料中现存的曾子故事很少,仅有的一些故事,也平铺直叙,情节简单。我把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充分酝酿,把历史事实和小说艺术结合起来,按照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力求讲好每一个曾子故事,并使这些故事按照曾子年龄顺序纵横衔接,以展示曾子可亲可敬的完美形象。
充实、丰富文献记载的曾子故事。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一篇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买东西,儿子哭闹着要跟随去。妻子对儿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听了母亲的话,便在家等待。妻子回家后,曾子就要把猪杀掉。妻子却不让杀,说自己那话是哄儿子玩呢!曾子说,你欺骗儿子就是教儿子欺骗,说完把猪杀了。我把这个故事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场景和一些细节描写,创作了《守诚信杀猪教子》一章。
把曾子的主要经历编写成故事。曾子一生的经历坎坷波折,把全副精力用在了学习孔子学说,践行孔子教导和传播孔子思想上,为儒家思想的创立、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学识和思想建树,也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他重孝守礼、重义轻利的言行倍受世人称道。我把曾子的主要经历编写成故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例如《学统·正统》记载:“(曾子)十七岁以父命从学孔子于楚”。曾子的父亲曾点也是孔门弟子,因家庭原因未随孔子周游列国。曾子在十七岁前,在家跟随父亲学习孔子学说。在曾子十七岁那年,曾点为了使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让儿子拜孔子为师。这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达楚地。鲁国南武城距楚地千里迢迢,当时的交通条件对于曾子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曾子到达楚地后,成为孔子弟子,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新生活。所以,曾子十七岁奉父命赴楚拜师,是他成长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特别撰写《遵父命赴楚拜师》一章,专门叙述曾子这段故事。
把曾子言论和著述融入曾子故事。历史文献记载的曾子言论和著述,闪烁着曾子智慧的光芒,凝聚着曾子思想的精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传记中不可或缺。我根据曾子每篇言论或每部著述的具体内容,推断出发表的大致时间、地点和背景,恰当地融入到曾子故事中去。对于短篇言论,一般是在相应的故事中从曾子口中说出;对于长篇言论和著述,则精心构思故事纳入其中。例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我分析了其他有关历史资料,又参考了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孔子对曾子传授
孝道的时间,应该在孔子带领诸弟子从卫国返鲁后,地点应该在孔子居住地鲁城。孔子对曾子讲孝道,是因为曾子是个孝子,“能通孝道”。孔子想把孝道传下去,于是选择了曾子。曾子聆听了老师的教诲,结合自己的思考,著成流传千秋的经典名著《孝经》。经过这样一番论证和构思,我在书中写出《通孝道孔子授业》专章。
把孔子及诸弟子等人物的故事融入曾子故事。从曾子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曾子和孔子及孔子其他弟子、曾子和自己的门徒们,具有割舍不断的联系。他们同甘共苦,四处奔波,各尽其力,为成就儒家思想,治世安民而奋力拼搏。把孔子等人物的相关资料融入到曾子故事中去,使曾子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鲜明生动。例如:《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向颜回夸耀东野毕是个驾驭高手,而颜回则说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他驾驭的马是一定会跑的。三天过后,东野毕驾驭的马果然逃跑了。鲁哀公把颜回请到宫里,问颜回是怎么预料到那马会逃跑的。颜回说,他看到东野毕驾车时不停地往马身上抽鞭子,催马快跑,那马实在忍受不住劳累,所以逃跑了。接着,颜回以御马比喻治理国家,道出了御马“不穷其马力”,治民“不穷其民力”的道理。鲁哀公听了深受启发,非常高兴,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这个故事体现了颜回崇尚仁爱的高尚品质。仁爱,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我把颜回与鲁哀公论御马的情节融入到曾子故事中,使曾子的形象也相映生辉。
(四)
小说动笔的时候,我已届花甲之年,自感精力不如以往。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以此为座右铭,推掉家务琐事,减少交往应酬,集中全部精力,沉醉于创作。年迈的父亲中风瘫痪,我以曾子为榜样,守在父亲床边,一边侍奉,一边笔耕。
日复一日,寒来暑往。八个春秋,六易其稿,《曾子大传》终于付梓。然而,疲惫未消,忧心又生。《曾子大传》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专家、学者会有怎样的评价?这些都是未知数。
先听到的是家乡读者的声音,他们是小说发行后最早的读者。有位县直机关的读者对我说:“你的《曾子大传》我读完了。”我说:“这么几天就读完了?”他说:“这部书很吸引人,我读开头后,怎么也放不下了。读了上一章还想读下一章,一直到读完。”有位读者这样说:“曾子真是了不起的圣人。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料想不到的是,《曾子大传》发行后不久,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女青年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济宁学院的在读大学生。她在学校图书馆借到《曾子大传》,读了曾子的故事很受感动,很想买一本放在家里,但没买到。我马上从家里拿出一本,签名后送给了她。这位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她又把《曾子大传》拿到班级里,学生们争相阅读。
曲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孔子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骆承烈评论说:“将曾子一生事迹串联起来,将古籍中记载的曾子言行纳入其中,就是一项创举。再把曾子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用文学手法将其形象化、立体化,并从一定的可读性开始,达到使读者爱不释手,读后对这个历史人物油然生出一种敬意,确实不容易。作者在这方面显然做出不少努力”。他还评论说:“书中除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当时的一些景物,生动地叙述当时的一些风俗民情外,还用人物的语言及行为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赵海菱评论说:“这部作品格调高雅,文笔佳胜,故事性强。这样的力作应该改编成影视剧,以扩大影响”。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东明撰文评述:“杨存义先生的著作用很平实的话表述了深奥的道理,确实是一本好书。”
《曾子大传》 杨存义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