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多年不看电视剧的人,近些日子追起剧来。一部讲述济宁民国时期的电视剧《运河风流》,从山东台半路看到完,又跟济宁台从头看。剧中不时提到济宁、济宁城、济宁知事、济宁火车站、济宁玉堂酱菜、济宁一品香,等等,听着亲切。
刚刚看到一则视频,吐槽到西安华清池,每人花120元门票挨着挤只为看一个水坑。说的似乎也没错,试想,若不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那泡过澡,若不是诸如白居易《长恨歌》等作品的加持,大概没有人会千里迢迢去看一个水坑吧。
文学是有价值的,一本书、一首歌、一部电视剧,带火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城,是不乏其事的。最起码我这济宁人看了电视剧《运河风流》,明知是以原型编的故事,仍会百度诸如“济宁三杰”等关键词的。
一个没有来过济宁的人,若看了这电视剧,大抵多会对济宁突然感些兴趣,最起码会搜一搜济宁吧,这对提升济宁的城市知名度绝对大有裨益。
济宁是我的家乡,我在东北读大学那会儿,说要去济宁,很多人还搞不清济宁在哪儿,只好说去山东。听到的人又问,去青岛、济南还是烟台啊,我说不是,弄得我还得从曲阜孔子、梁山好汉、微山铁道游击队、大禹分九州做一番解释。若那会儿有个《铁道游击队》这样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讲济宁,便会省去许多向人解释济宁的口舌。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有梁山水浒义文化作备注。从这个角度理解《运河风流》编导,将故事发生地放在济宁城,是再恰当不过的。不管做官、经商,还是修史、做学问的,无不在这儒家文化大背景下,构筑着其精神家园。正是这种精神,支撑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脊梁。
济宁的人最讲仁义,最讲诚信,也最讲祖宗的。《运河风流》中,裘大炮一个准备逃跑的将军,听说亲家将刚刚出生的外孙过继给他而放弃了弃城逃跑,为了能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个好的名声,不惜牺牲生命。日寇兵临城下,明知寡不敌众,各自拿出家族谱,作为决战到底的精神支柱。这样的故事情节,在运河岸边的诸多城市里,发生在济宁城最有意义吧。
应该说一句编导的智慧了,名曰《运河风流》,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绵延千里,故事发生在哪里最具有代表性?唯有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