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8日
第03版:

探班《韵·花样顶技》《梁祝》——

济宁杂技 融新“化蝶”

■本报记者 王雁南 梁琨 摄影报道

3月15日下午,济宁杂技城练功房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韵·花样顶技》节目的十余位女生身着练功服,手托花枪一字排开。刹那间,最左侧的演员将花枪竖直抛向空中,自转一周后蹲下稳稳接住花枪。就在左一演员蹲下的那一刻,左二演员也将花枪抛向空中……几秒钟的功夫,十多位演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完成抛接花枪的动作,娴熟、干练、精准、平稳。

“《韵·花样顶技》是我们2019年创作的节目,是在中国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巧妙融合戏曲元素,展现顶技的奇美。”济宁杂技团团长赵建刚介绍,该节目从道具方面将顶杆更换为戏曲中的花枪,还融入了花旦武旦等角色。

据介绍,在《韵·花样顶技》中,难度最高的是三接动作。该动作以一位演员为底座,肩上依次站立两名演员。在保证平衡性的同时,底座演员以左脚为支撑,右脚托起花枪向上抛。最上层的演员,需要口衔钎子,稳稳接住花枪。

“为杂技创新,由单点支撑提升为多点支撑,由范围较广的‘手接’到行动受限的‘口接’,并由底座单脚支撑、用脚送花枪。这套动作的成功展现,让我们走在全国杂技界的前列。”杂技团的学员队老师李玉说,设计出动作方案后,他们便分三组开始日复一日地训练。“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实现了一组的二接传接,实践证明了方案可行,我们加强训练,足足用了两年才实现了三组‘三接’。”李玉说,训练中,摔伤、扭伤都是家常便饭,有些孩子发着高烧仍在坚持训练。

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11岁,多数在15岁左右。李亚婷和伊梦涵是三接动作的“底座”和“二接”,十四五岁的她们,双肩已布满老茧。支撑重量、把控平衡,稍有差错,就有可能造成三人受伤。“动作做起来很难,也害怕失败,有时候站在舞台上,双腿都会止不住地发抖。”李亚婷说,相比于身体的受伤,动作没做成功更让人难受,为此,她们私下没少沟通交流,希望能在展演时给观众们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宝藏。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差错是正常的。在保障孩子们安全的前提下,不仅要给孩子们足够的鼓励和信心,更要给他们充分的试错空间。”李玉告诉记者,在三接动作刚开始实操的多半年里,成功率非常低,有时一星期都成功不了一次。但孩子们肯吃苦,肯练,才成就了《韵·花样顶技》的精彩。

入选展演的作品《梁祝》,则是立足本地文化特色,以杂技与魔术相融合的手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梁祝是济宁当地流传的故事,国内演绎这个爱情故事的艺术形式很多。但以杂技与魔术相结合的形式,在国内尚属首次。”赵建刚说,《梁祝》以中国民间传说为底蕴,将魔术表演与“梁祝”故事有机结合,运用魔术技巧,在有限的时空内,将相识、结盟、共读、定情、婚变、化蝶等戏剧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魔术、戏剧杂技的有机融合,呈现了唯美、浪漫、动人的中国美学意象。

在杂技节目《梁祝》中,如果说杂技是这个节目的骨架,魔术则是血肉,二者互相支撑,相互成就。“魔术中的每一个效果,都助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学生时代相识,二人都是男子模样。借助变装手段,祝英台变装成为一位妙龄女子,二人相恋。而后,梁山伯变装一身红装准备迎娶,祝英台殉情后,演员变装一身白衣,而后借助威亚技术手段,二人再次变装化蝶双双飞舞。”男主角孔大鹏说,为了实现魔术效果,两人之间,以及与道具、助手间要不断磨合,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才有了如今的演出效果。

在大众眼中,梁祝爱情故事悲喜交替,情感丰富。“传统杂技是不需要代入情绪的。而《梁祝》杂技剧的表演,则需要演员了解角色、进入角色、塑造角色。为了充分理解角色,我们翻阅观看了许多关于梁祝故事的书籍、电影、戏剧。只有我们感知到情绪,才能将情绪传递给观众,有时演到最后,我们真的会悲伤地哭起来。”女主角杨爽不好意思地笑笑,“舞台的魅力不可言喻,也是我们演员特别享受的。尤其是当听到观众热情地鼓掌时,真是心潮澎湃,掌声就是对我们的最好肯定。”他们就是想更好地将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希望通过熟练的杂技技巧和精彩的魔术演绎,更好地传播济宁本土文化,让杂技这门传统艺术,在不断创新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2023-03-28 探班《韵·花样顶技》《梁祝》——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2221.html 1 济宁杂技 融新“化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