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张体儒)2022年以来,我市根植儒家文化沃土,持续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化建设,形成全方位保护格局。其中,泗水县获评全国首批未保示范县,3个县获评山东省未保试点县。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构建“四级共管、六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四级书记抓未保”机制高效运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成立托育指挥部,2022年、2023年连续将托育服务发展、未成年人健康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纳入全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列支专项资金,打造“幼有善育、以爱托举”工作品牌。市、县两级召开未保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六大保护”重点任务,攻坚推进全国未保示范县全域化创建。市政府出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统筹实施儿童公共服务优化、权利保障加强等五大行动。聚焦未成年人生活所需、健康成长、权益维护,各部门共同发力。孤困儿童兜底保障标准连续3年提高10%以上。建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3处,发出督促监护令849份,让“依法带娃”成为父母必修课。持续实施“护校安园”工程,清查千家属地网站、直播Aoo和在线教育平台等,净化成长环境。
建强救助保护阵地,打造有场所、有制度、有资源、有实效的服务平台。市、县未保中心和镇街未保站实现全覆盖,建成村居儿童之家1038处,有效发挥“六个中心”作用:一是未成年人“监护中心”。完善危机干预、个案评估、会商研判等临时监护规程,让监护缺失的儿童有家更有爱。二是关爱服务“资源中心”。建立社会专家人才库、服务资源库,开通“心桥舒屋”心理援助热线,以“宝贝回家、携爱同行”“圆梦微心愿”等活动为载体,为4200余名困境儿童提供帮扶救助。三是部门联动“指挥中心”。建设智慧未保云平台,联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构建起集检测预防、发现报告、研判转介、帮扶干预于一体的部门联动保护机制,协同办理涉未咨询求助事项2000余件。四是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总结推广先进社会组织发展经验,共享办公场所、设施设备,量身定制建设提升方案,培育未保专业性社会组织56家,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五是未保队伍“培训中心”。线上推出10分钟网络课程,线下实现儿童主任全员轮训,为每位儿童主任发放一个胸牌标识、一张任职公示、一份职责清单、一本工作记录、一套工作指南,强化使命感,提升服务力。六是未保事业“宣传中心”。开设市政府网站未保专栏、“济宁未保”公众号,集中举办未保法宣传月启动仪式,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供更好满足未成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需要的贴心服务。统筹社工站、未保站、社会组织服务站建设,政府出资购买驻站社工,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优势助力社会组织发展。投入100万元举办“点燃爱心 牵手成长”公益创投大赛,评选资助优秀公益项目,在项目督导、网络筹款等方面提供指导培训,吸引1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撬动慈善款物1100万元,实现社会组织发展和困境儿童受益“双赢”。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孤困儿童资金超过300万元,且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培育了一大批品牌性、引领性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