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第03版: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任广峻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以全国文明城市为基础的文明城市范例,是城市治理“桂冠上的明珠”。中央文明办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定义就包含模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四高四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和运用好其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更需要不断拓展对“六个必须坚持”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指导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的根本立场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我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体制,从而打造具有创建带动力、价值引领力、区域辐射力的现代文明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立足基点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练就的精神气质,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建党一百多年来,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来自党的自信自立,来自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当前全市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进姿态,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工作标准,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之际,更有信心推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科学态度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新要求我们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硕果,其中,公共广场改造提升做法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案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做法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巡礼展示素材。当前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我们要守住自己的优势,落实落细各项任务目标,守正创新各项工作机制,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建的最强合力,全面展现孔孟之乡文明风采,为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赋能添彩。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着力点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我们要深入实际,深化调研,清醒认识我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解决基础设施、思想认识、精力聚焦、用心用力等存在问题,全力抓好问题整改。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方法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包括文明素质、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物业管理、窗口行业、农村人居环境、志愿服务等多项工作的提升,需要多个单位的分工合作。这就需要我们要有系统观念,全市一盘棋,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各环节工作责任,不折不扣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见效。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眼光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体现共产党人站得高、看得远的世界眼光,也是中华民族一种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立足济宁长远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一种长远发展眼光,也会激起全市党员干部实干笃行、奋楫争先的责任和担当,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23-03-0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0782.html 1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