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5日
第03版:

坚持过紧日子不动摇

3月3日 《北京青年报》 社评

背景: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有关情况。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要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从严从紧编制预算,削减和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把牢预算支出关口,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并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过紧日子的情况。

观点提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各地政府应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过紧日子评估体系建设,推行“按季评估”等硬核举措,找准、找全存在的问题,动真碰硬、奖优罚劣、奖罚分明,进一步增强本地各部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内生动力,促使部门打好“铁算盘”,把节约精神贯穿在一点一滴的“抠门”之中,落实到日常支出的每一个细节里,腾出更多财政资源,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百姓过好日子。“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过紧日子不仅需要改善优化花钱方式,也需要改进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以开展“按季评估”为新抓手,主动靠前监督、跟进监督,拧紧部门主体责任和财政监管发条,不仅要促使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还要以优良作风带动更多人践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新风尚,推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直播带货不能靠忽悠

3月3日 《广州日报》 付迎红

背景:近日,有博主称嘎子哥卖的手机最多值999元话题冲上热搜榜。起因是主播谢孟伟在直播间售卖一款手机时,宣称这款手机在某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售价8999元,自己直播间仅售1999元;之后有数码博主评测后称,该款手机用高价低配的贴牌机忽悠普通消费者,手机最多值999元,引发社会关注。

观点提要:“地板价”“宇宙最低价” “粉丝超级福利”“让利大促销”……一脚迈进直播间,满屏皆是“大忽悠”,动辄“最低价”的忽悠式话术在现如今的直播行业大有泛滥之势。诚然,直播带货模式开启了消费新赛道,创新了消费方式的同时带来了更为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但现在的直播间早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买卖空间,粗放式的乱象也确实影响了消费者权益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早在2020年7月,国内首个关于直播带货的专门自律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出台实施,为直播经济发展提供遵循的指南。不过,直播电商经济发展光有法治基因注入还不够,主播、平台和监管方也得压实主体责任。于主播而言,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商品的一个节点,理应对商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负责。也需明白,诚信经营才是立身之根本,营销形式无论玩得多花哨,也不能例外。对平台方来说,要积极建立并完善消费者投诉、监督机制,为消费者投诉维权畅通渠道。在监管方面,有关部门也需加强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与协调配合水平,以此提升监管合力。

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3月3日 《南方日报》 维辰

背景:民进中央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教师负担的提案》,提案认为,教师减负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师往往要负责假期巡河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还要完成各种不同的点赞、打卡、转发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清查。全国政协委员刘林建议,不仅要把住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入口关”,而且教育系统内部也要对布置给中小学的任务、事项再协调再优化,防止叠加效应。这些建议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观点提要: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也依据文件精神出台了相应政策,但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意见》精神在部分地方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教师负担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教师负担难减,主要表现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各地减负清单中的“不得”,其实已经囊括了让教师不堪重负的痛点,问题就在于如何执行到位。把时间还给教师的更好方法,是设置“白名单”——即何种情形下,可以让教师做什么。与“不得”相比,“得”更需要魄力,也更显决心。前者就像一个开口的袋子,总有各方自以为无比重要的任务,突破“一般不得”的限制,转嫁到教师甚至家长身上。后者更像一个闭口的行囊,对外部压力的约束更紧,便于“轻装上阵”。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运用的就是“白名单”思路,类似的细化举措值得尝试。

警惕求稳躺平心态蔓延

3月3日 《北京日报》 晁星

背景:近日,“上海一对80后夫妻存款300万提前退休”的新闻引发关注,众多议论中,觉得编故事的有之,羡慕不已的也不少,还有人感慨“不用每天吭哧吭哧上班,尽情躺平享受是人生终极理想”。

观点提要:个人有个人的选择,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凭一则颇为“标题党”的话题就给谁贴标签实在不靠谱。不过,这些年,每每有此类新闻曝出,便有人忙不迭往“人生终极理想”上带节奏,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可以看到,关于“终极理想”云云,舆论场上有两种心态特别火热,一是“求稳”,二是“躺平”。前者渲染“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后者则鼓吹“当废物也很舒服”。话里话外虽有调侃意味,但还是带着满满的“丧”气。如今生活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大家笑谈两句“佛系”,借他人的故事浇自己心中块垒,非常容易理解,但对于那些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风听多了、真信了,恐怕是相当危险的。从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基本的思维逻辑,“种豆硬想得瓜”是不可能的。而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作为社会人,都会有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也都希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重视年轻人面对竞争焦虑和困难挑战时的切身诉求,完善劳动保障、打通上升通道,也防止“躺平”之说流布真的蒙蔽了改变命运的激情与理想,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阳光更有希望。(闻道 集纳)

2023-03-05 3月3日 《北京青年报》 社评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0440.html 1 坚持过紧日子不动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