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越千年,大道在人间。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乘坐牛车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但他和弟子们矢志弘道的精神,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
孔子对祖国鲁邦一往情深,曾感叹:“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面对的鲁国内忧外患,但他认为鲁邦只是周天子天下的一部分,自信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仁政之道是人间大道。
当仁政之道不能在母邦实现时,顾念天下兴亡的孔子产生了弘道于天下的使命感。公元前497年初春的一天早晨,五十五岁的孔子踏上周游列国之路。
今天的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古城村一带,春秋时人称“负暇邑”。孔子离开鲁都曲阜后,首先来到这里,憩于负暇邑达巷党村,即今天的新兖镇旧关村,为百姓讲授仁爱、忠信、孝悌、礼仪之道。
《论语》载有达巷党人对孔子的赞美:“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感叹道:“我凭什么成名?驾车吗?射箭吗?我就是一个驾车的人嘛!”
经过宁阳龟山脚下时,海拔只有二百余米的龟山挡住孔子的视线。孔子抚琴吟唱《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此时的孔子,念念不忘母邦。子路道:“老师,鲁君不再重用你,还是赶快离开这里吧!”
孔子说:“按惯例,鲁国将举行春季郊祭大典。如果国君依然如往年那般将祭肉分给我等大夫们,说明鲁君仁心仍在,我们可以不走。”然而,孔子的期待最终化为泡影。
菏泽郓城是春秋时期鲁国西境屯兵据点,史称“屯”。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孔子夜宿屯地”的记载。在屯地,鲁国乐师师己前来为孔子送行,孔子吟唱《出走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希望鲁君能够远离女乐,振兴国运。
濮阳,在春秋时是卫国的都城帝丘。公元前497年春末,孔子和弟子来到此地。十四年间,客居卫国达十年之久。卫国的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被孔子视为可以试行仁政的理想之地。
河南卫辉古称汲县,春秋时这里是卫国都城京畿之地。孔子望着摩肩接踵的民众,与弟子们谈起治国方略:“庶民众多,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教化他们。”在孔子看来,先富后教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基。
在卫国,孔子坦言:“假如用我的治国方略,一年变样,三年有成。”卫灵公听信宠臣弥子瑕谗言,只让孔子享受上卿之禄,但不接受孔子仁政思想,派人暗中监视,这让孔子感到了失望。
位于卫辉南关击磬路上的击磬亭,几经重修,寄托着人们对孔子弘道的敬仰。《论语·宪问》记载:彷徨苦闷的孔子在此击磬,金声玉振。清帝乾隆巡游到此,曾题写“孔子击磐处”并题诗。
孔子击磬,硁硁作响,引来了一位挑着草筐的山野之人。此人劝告孔子:何必坚卓于乱世?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想归隐而不担当,救世就难了。
位于长垣县城西南十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原名匡庄。孔子匡地被围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在卫国难以实现理想时,孔子和弟子只好到陈国另谋出路。
弟子颜刻驾车走到匡地,指着城墙豁口说:“当年我跟阳虎就是从这里攻进城的。”匡人以为阳虎来犯,误将孔子及其弟子围困。弟子恐慌不已,子路要杀出重围,被孔子制止。
孔子说:“周文王已死,文明传承大任难道不在我们肩上?如果上天要毁灭文明,那就不会让我们担此重任。如果上天不想毁灭文明,匡人又能将我们怎样?”
孔子让子路唱歌,他抚琴相和。三曲终了,匡人顿悟真相,自请解围。孔子对弟子说:今后路上还会遇到种种苦难,临危不惧需要圣人之勇。他说:“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长垣县在春秋时期被称为“蒲地”。匡地被围后,孔子对这一带的强悍民风洞察深切,对卫灵公说:这里百姓有必死之志,对他们不能动武征伐,而要礼乐相教。
卫灵公采纳孔子建议,任命子路为蒲邑宰。子路不负众望,礼乐治蒲三年有成。孔子由衷地称赞道:“善哉由也!”
濮阳的戚城遗址是卫灵公外孙孔悝采邑,这是太子蒯聩自晋国返回卫国待机政变、杀害南子、篡夺君位的藏身之地。
生于宋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妩媚动人,把持朝政,太子蒯聩密谋刺杀南子未遂逃奔宋国,后投奔晋国赵简子。太子蒯聩外逃期间,南子肆无忌惮,公开与公子朝私通幽会。
南子求见孔子,孔子依礼相见,但子路反对。孔子认为君子内心应像玉石般贞固,做到染而不黑、磨而不损。这也许是后人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的由来。
长垣县芦岗乡习礼王村原名“集礼王村”。孔子携弟子来村里演习周礼后,遂改名为“习礼王村”。
村东头的土台原有一棵柳树,据说孔子曾在树下演习周礼。长垣县城往北走十里地,是满村乡学堂岗村,原名叫小岗村。自从孔子来村里讲学,此村就变成了学堂岗村。
兰考仪封乡的“请见夫子处碑”,被誉为兰考文化象征。据《论语·八佾》记载:仪封人请见孔子时,对孔门弟子说:“凡来此君子,我必请见。”
仪封人离开时对孔门弟子说:“天下无道太久了,上苍让你们的老师做传道圣人。”人们据此典故镌刻“请见夫子处”碑,残碑至今仍在兰考。
河南中牟县古称“中牟邑”,是晋国权臣赵简子家臣佛肸管辖之地。佛肸趁赵简子作战之机,以中牟邑为据点举兵反叛。此时的佛肸派人请孔子到中牟邑辅助他干一番事业,孔子欲往。
子路说:“老师曾说,背亲做恶之人,君子不助。而今佛肸叛乱,你却欲往,是何道理?”孔子说:“什么叫坚硬?磨而不薄。什么是圣洁?染而不黑。我宁做一块内心贞洁的玉石,也不愿做一个好看而不能食的匏瓜?”
虽然实行仁政心切,但孔子最终没有前往,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今商丘县城关镇东南一公里,护城河外沿有座文雅台。据说,孔子率弟子到此,曾聚大树下诵经习礼,如今只剩树坑遗址。听说宋国司马桓魋给自己做石棺墓葬,劳民伤财三年多,孔子气愤地说:“快要死的人如此奢侈,不如让他赶快烂掉!”
气急败坏的司马桓魋向宋国国君诋毁孔子,扬言活捉孔子。弟子催促老师离开,孔子毫不畏惧。桓魋的弟弟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感叹:“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劝他:“德不孤,必有邻。”
河南新郑市人民路有段城墙,是郑韩故城遗址。公元前493年,孔子摆脱桓魋追击,向西来到郑国都城,此时郑国与晋国交战败北。孔子不被郑国君王召见,与弟子走散后独自逡巡于郑国都城东门。
弟子们四处寻找孔子,有位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像个丧家狗似的。”
子贡在东门外果然看见孔子,将郑人的话如实相告。孔子笑道:“说我像这像那都是次要的,说我像丧家狗真是对极了。”孔子的话,让弟子们敬而无语。
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大连乡大朱庄,西南是故城遗址。春秋时期这里是陈国国都,十四年间,孔子有四年在陈国度过。《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离开郑国后到陈国,在陈国都城西门,看见民工修葺被战火毁坏的城门,但不向他们敬礼。
子路问孔子:“按礼制,经过之处遇三人,该下车敬礼,遇两人该扶车敬意,陈国修城门的人多,老师为何不向他们敬礼?”孔子说:“国亡而不知耻是不智,知耻而不争是不忠,国亡而不死是不勇。修城门的人虽多,但他们没有让我敬重的理由。”
河南淮阳城外东南隅三官庙村,有座青砖素瓦的建筑,史称“司城贞子阁”,司城贞子是陈国大夫、一代贤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92年,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到陈国,在司城贞子家寄住四年。
一天,一只鹰落入宫里,腿上绑着箭,箭上有“肃慎”字样。陈泯公派人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这是北方肃慎氏族造的箭。当年武王灭商后,肃慎氏族向周王朝进贡这种箭。陈国是虞舜后代,周武王当年把女儿嫁给陈国先君胡公满时,陪嫁品中有这种箭。”
宋泯公派人查询,果然发现了这种箭。孔子博学,令陈国满朝文武佩服。
河南叶县城关镇六公里的尤潦村,西面有一座荷蓧丈人墓。子路与孔子走散后,遇见一位荷蓧丈人。子路问:“老人家,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荷蓧丈人说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是你的老师?”子路见荷蓧丈人出语不凡,便心生敬意,荷蓧丈人便邀子路作客。
第二天,子路见到孔子并向他禀报此事。孔子认为荷蓧丈人是隐士,让子路再次登门,但荷蓧丈人已经出门。子路便对荷蓧丈人的儿子说:“辅佐君王平定天下,是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楚昭王知道孔子学识渊博,便隆重接待孔子及其弟子,还打算封赏土地。楚国令尹子西向楚昭王讲述周文王以小小封地起步,最终推翻纣王的故事。听信尹子西谗言的楚昭王,对孔子变得冷淡。
楚国的接舆得知孔子四处周游,认为他不识时务,便在孔子乘车外出时唱道:“凤凰的德行非常高尚,但生不逢时快飞回吧!”孔子要与接舆交谈,但接舆走了。一心救世的孔子听懂了“接舆歌凤”弦外之音,但不认同。
孔子周游途中准备过河时,看见长沮、桀溺两位隐士在耕田,便让子路前去打探渡口。长沮回答:“孔子早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问桀溺,桀溺回答:“社会纷乱如洪荒肆虐,谁能改变?孔丘为何不能避世隐居?”
孔子感叹:“我们就该与百姓同命运,岂能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我们志在弘道,若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救世吗!”
淮阳县城西南角的龙湖上,有座弦歌台,取名于当年孔子陈蔡绝粮而弦歌不断的故事。孔子被围困荒野,断粮七日,但弦歌不绝。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穷途末路?”孔子说:“君子在穷途末路时内心贞固,小人在穷途末路时胡作非为。”子贡找来一石米,颜回支灶做饭。子贡见颜回将一团米塞进嘴里,便向孔子禀告。
孔子沉思片刻,对颜回说要用米饭敬奉祖先。颜回说:“我在煮米饭时,看见有块烟灰掉进锅里,我把烟灰捞出,烟灰上沾了些米,扔了可惜,就把它吃了,我吃过的米饭不可用来祭祖。”
鲁哀公七年,鲁国与吴国举行缯城会,鲁国被迫送吴国百牢重礼,期间幸有孔门弟子子贡斡旋,使鲁国免受耻辱。第二年,吴国攻打鲁国,孔门弟子有若建立功勋。鲁哀公派使者到卫国迎请孔子回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坐着牛车朝着他日夜思念的母邦鲁国奔去。
孔子的仁政理想没有被接纳,但其犹如幽兰芬芳,伴随着一个饱经沧桑而渴望和平的民族走向了诗和远方。
①孔子抚琴②孔子周游列国途中颠沛流离③子见南子 ■剧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