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文学或是喜欢阅读的人,在谈到外国文学名著时,大都提及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等等。
这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作品,为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学特质开启了窗口,让我们在把握各具特色的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的同时,从多个方面感受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生活与社会面貌。
在外国文学译介传播百花齐放的环境下,国内的许多作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的精华内质,创作出内容多元、手法多样的文学作品,使得国内文学百花园呈现出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鲜活场景。
外国文学能够丰富活化我们的认知体验,得益于许多著名译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没有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译介,无数优秀的作品就很难进入读者的视野,更不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别样感受。
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我们的文学作品在其他国家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外国读者是否将文学作品的阅读视为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中国文学在外国读者心目中占有怎样的阅读地位,对此,我们并无多少了解,更不能确知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怎样的输出空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策划了“海外汉学系列讲座”,邀请不同国家的中国文学或华文文学研究者,进行演讲交流和授课讲学,并将他们的对话访谈结集为《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一书,为广大读者掌握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推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与访谈的十多位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都有着极其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们将一生的心血,倾注于中国文学的传播、推广和发展,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理论素养,为中国文学在各个国家的文学界拓展空间殚精竭虑。
他们中既有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唐诗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宇文所安,也有数十年致力于张爱玲作品研究的夏志清;既有专注于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李欧梵,也有挖掘华语文学深邃广阔内涵的王德威。无论研究中国文学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译介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尽一己之力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更多海外读者广泛关注并热爱中国文学。
他们从中国文学面向西方的研究现状,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全球化的人文危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当代文学的评论翻译,政治小说的跨界研究等方面,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讨论点评,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对中国文学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对中国文学面临的瓶颈和需要化解的难题,也给予了客观评述,为中国文学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把脉定向。
海外汉学概念的外延虽然在无限扩大,但研究者多以研读中国文学为重点,无论古典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是他们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
他们凭借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鉴别力,准确把握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和创作特点,对创作成果突出的著名作家的研究,早已突破了单纯对某一部作品的阐释。
他们以不同于解读国内文学的方式,对作家的思想内涵、书写风格、创作技法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向海外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学的个性特征,书写了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时代印记。
读《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我们发现,由于审美定位、个人趣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的不同,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依然视野不宽,对中国文学深层次的内涵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学的掌握也多是粗枝大叶,使得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的读者群体间很难产生共鸣,从而导致许多在国内极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无法得到长期受外国文艺思潮浸染的海外读者的认可认同,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化交流交融间的认知隔阂还没有完全彻底消除。
如今,文学创作井喷式的状态依然在持续,以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也层出不穷。一部优秀的作品如何真正走出国门,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和思想更为多元的阅读群体,这对许多中国作家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作家和海外汉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文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遍地开花,我们期待中国文学走向海外的步伐更加沉稳踏实,更加坚定有力。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 季进 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