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5日
第04版:

元宵节,暖暖融融的中华团圆文化

桂花汤圆 汤青 摄影

乡村舞龙 李昊天 摄影

佳节元宵 李海波 摄影

江南舞狮 苗青 摄影

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山西阳泉 孙克艳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为灯节、元节、元夕、上元节等,是两千多年来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猜灯谜等民俗活动。不同的地方,还有赏月、舞狮、唱戏、游龙灯、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打太平鼓等民俗,都体现了欢度元宵的精髓——闹。

作为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被寄寓了丰富的情感,而团圆则是元宵节的主题。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汤圆,都饱含了对团圆的庆祝和祈求。

吃罢元宵或汤圆,人们走出家门,去热闹的街市,追寻一年一度的独特盛景。闹元宵是斑斓的,也是浪漫、温情、诗意的。无论在哪里,只要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便是最幸福的时光。

火辣辣亮堂堂的祝福

四川成都 路琳

元宵节,花灯如画,立体地悬挂在天地间。点亮的是目光,也是一颗颗中国人的心。燃烧着火辣辣的祝福,照着亮堂堂的未来。花灯,是故乡最明亮的乡愁。元宵节的花灯,挂在游子的乡愁里,永不熄灭。

闹元宵,就是这一个“闹”字,是最佳的点睛之笔,仿佛离开了“闹”,元宵节,也就不是元宵节了。

猜灯谜,看花灯,燃烟花,放鞭炮,锣鼓喧天,焰火如画。闹元宵,我们在热热闹闹中走向春天。

吃汤圆是一种承诺

湖北襄阳 秦闫

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今年的元宵节,我在遥远的边疆支教,举头望月,低头看着热气氤氲的汤圆,愈发思念我的亲人。

元宵节的习俗很多,我唯独钟情汤圆,那是一道不可辜负的美食。小时候,父亲指着锅中的汤圆说,开锅后汤圆都会漂在沸水上,有汤、有圆子就是汤圆,又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每年元宵节,我都和家人一起吃碗汤圆,这是一种承诺。这汤圆,也一定是自己擀的面,自己准备的糖,自己包的馅,自己下锅煮的。唯独有一次,我差点没遵守这个承诺。

那天工作很忙,披星戴月,忘了时间,报表又出了问题,我准备在单位熬一个通宵。晚上八九点的样子,肚子在叫。下楼找了半天,没有一个餐馆开门。往回走的时候,终于发现了一束微弱的橘黄色亮光,那是一家面馆正在营业。

我进去点了一碗面,大口吃起来,瞥见店长和家人围坐在一桌包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店长端着一碗东西向我走来,竟然是汤圆,我才记起这天是元宵节。

我揉揉眼睛,望着热气腾腾的汤圆,才觉得那碗面已经不香了。几乎狼吞虎咽吃完了汤圆,结账时店长不要汤圆钱,我鞠躬感谢。他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祝你下一个元宵节能和家人一起吃汤圆。”我把10块钱塞在了碗底,撒腿就跑,向着家的方向……

家里的桌上有一碗汤圆,嘴唇触到汤圆就有了一股凉意,汤也是凉的,汤圆上的糖早已化干。母亲听到了动静,开了卧室门向我走来。她说给我热一下汤圆,我说不用,让她回去睡觉,咬着嘴唇哽咽地说了声“谢谢”。

今年的元宵节不能遵守承诺,和家人一起吃汤圆了,但我和学生们一起吃了汤圆,仿佛闻见了家的味道。

元宵是摇的,汤圆是包的

河北石家庄 赵海波

在很多地区,元宵节比春节还热闹。民以食为天,过节还是得回到吃上来。一直以为,元宵和汤圆只是南北方对一种食物的不同叫法,后来出差到南方,吃到了真正的汤圆,才发现汤圆跟元宵是不同的。

当时只觉得汤圆软软的、香甜香甜的,柔情似水,而元宵软糯可口,清爽明媚。再到后来,知道了元宵和汤圆的做法本也不同。汤圆是包出来的,是由外及里,元宵是摇出来,是由心而生。出身不同,自然口味也不同。

元宵节还有一种说法,它是我国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过去,姑娘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元宵节是她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出门散心的节日。

青年男女们赏花灯、猜灯谜,才子佳人的姻缘,可能就起始于一个眼神、一次回眸或者一条灯谜。过去的元宵节,的确是一个邂逅爱情的节日。如今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追求仪式感的恋人们,也不会错过元宵节这个美好时刻。

最难忘的“采莲船”

广东江门 王同举

每逢年节期间,舞龙灯、舞狮子、莲花落、采莲船,都是乡村常看到的民俗表演项目。

家乡水网纵横,水生作物多样,莲藕面积就相当大。立夏过后,农人会驾小船采莲蓬、收菱角。为了纪念生产活动,预祝丰收,发明了“采莲船”民间娱乐,演变成恭贺新禧的民俗。

采莲船是竹扎纸糊的表演道具船,身上糊满了花花绿绿的纸。船的两头尖,底部还开了个洞,方便采莲女站立其中。“采莲船”的鼓乐队有锣手、鼓手等,表演队是船的核心,有采莲女、艄公和艄婆。

采莲女是村里头最漂亮的大姑娘,或由长相俊俏的小伙反串,一套红绸衣,系着绿绸带,画浓妆,描眼线,头饰也抢眼,有点像戏里的花旦。

艄公是有些年岁、能说会道的男子,执木桨走在船头。艄婆是中年女子,手持一把破烂的芭蕉扇,脸腮涂得通红,梳着夸张的发髻,扮相滑稽,是个丑角。

采莲船到了谁家门口,主人会鸣炮仗欢迎。“咚咚咚咚”一阵锣鼓敲响,艄公把采莲船引向门槛边,朝主人家的神龛抱拳作揖,以示尊敬,然后站立在船头前,持桨作划船状。

采莲女碎步慢移,裙袂飘飘,佩环叮当作响。艄婆紧跟采莲女身后,扭着粗腰,摇起手中的破芭蕉扇。随着鼓乐节拍,艄公艄婆唱和起来:“采莲船啊哟嘿,划一划啊呀嘿哟……”多是祝福语,或幽默搞笑的唱词。

采莲女端庄,艄公艄婆搞怪,逗得观众开怀大笑。

我远离故土多年,春节会想起家乡的采莲船,想起锣鼓声中的采莲调。

糯米小白兔的元宵节

湖南衡阳 曾艳兰

在童年,汤圆是母亲纯手工做的。正月十三就把糯米放桶里,用井水洗净泡上。十四这天,我和母亲到公用的磨房里,母亲一圈又一圈地双手推磨,我用小杯子把糯米和水一次又一次倒进磨孔里。不一会儿,石磨周围就流出了白白的糯米浆,直流到磨下面的大盆内。

一两个小时后,磨完了所有的糯米,母亲清理了石磨,收工回家,先拿出圆形竹盘,在里面先撒上草灰,铺上干净的白帆布,再把糯米浆倒在上面。过了一夜,帆布上的米浆成了白白的一块了。

正月十五的下午两三点钟,母亲把帆布上的白块慢慢抠下来,放在案板上,开始把白块揉成团,再捻下一小块,放在双掌中来回搓动。一会儿,汤圆就成了像弹珠那样圆滚滚的了。再粘些黑芝麻和白糖,一个汤圆就完工了。

我做的汤圆扁的扁,缺的缺,干脆就捏起了小兔子。那时候,我没玩具玩,常和小伙伴们用泥巴捏小兔子,所以,糯米的小兔子倒有几分像。

晚上煮汤圆,母亲想把小兔子也下锅。这是我好不容易捏出来的,怎么能吃掉呢?我还用墨水给它点了眼睛,画了嘴巴和鼻子,放在了窗台上,小伙们都说很好看、很可爱。

春风来了,吹绿了大地,也吹干了窗台上的小白兔,先是耳朵掉了下来,几天后尾巴也断了,接着身体裂开了一条细细的缝。一个早晨我再次看它时,它趴在了窗台上已经四分五裂了。我心里一阵难过,捧着它伤心地哭了。

那个元宵节和小白兔,一直清晰留在我的脑海里。

带着孩子观花灯

山东济宁 杜晓兰

孩子小时候的春节,鱼台县城的路两边就布满了花灯,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携老带少,来县城一睹花灯的芳容。

我都是早早地做好晚饭,还没等到吃,两个孩子就闹着去街上。孩子们急着看花灯,谁也不好好吃饭。我也是匆匆吃一点,就和爱人带着孩子们出发了。

大街上已站满了人,好多人都等了一天了,为的就是晚上的花灯,有的一天都没顾上吃饭。

街的两边是花灯,中间是卖甜竿子的,十字路口卖东西的更多。我们带着孩子,沿着人行道,好不容易挤到县城中心的老电影院附近。这里就别提有多挤了,真是前呼后拥,让人脚不沾地。

等到夜幕降临,在十字路口东侧的电影公司楼顶平台上,烟花齐放,庆贺新年。烟花在空中不断地绽放,孩子们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我一面看着天上的烟花,一面看着身边的爷仨,幸福感十足,感觉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过烟花后,我们就带着孩子去看花灯,沿路逐一观赏。

鲤鱼灯,跳龙门,尽显神通;白兔灯,三瓣嘴,跳跳蹦蹦。女儿看着小白兔,目不转睛。小熊灯,笨得不行,手抓玉米,不放松;小龙灯,伸着龙须,瞪着眼睛,儿子嚷着要给它合影。

我是既要看管孩子又要赏灯,孩子他爸抱起女儿,托起儿子,全程服务,哪顾得赏灯。我们带孩子们赏完灯,满大街还是人潮涌动,灯火辉煌。

中国古代每年三个情人节

江苏南京 卢恩俊

大地回春,转眼又快走近燕回归的三月三了,就想起古代的情人节。

据考证,中国古代情人节有三:一个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个是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另一个是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有趣的是,古代的三个情人节都与燕子相关联。

“元宵夜,燕子节里双飞燕”,人们沉浸在闹元宵的欢乐气氛之中,也正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侣月下的缠绵之时。此刻,在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正欢乐在“燕子节”的气氛之中,因为那里正月十五是燕归来的日子,过元宵节也称过“燕子节”。人们像过年一样打糍粑,走家串寨看望长辈,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

而此刻对侗族的青年男女来说,是最欢喜的情人节。男女之间在“燕子节”之夜,通过“抢带子”和“赶坳对歌”等方式互相了解。女方把随身的一件小礼物,送给看中的男方作为信物,再约定日子,“玩山”或曰游“花园”,对歌谈爱,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然后喜结良缘。

2023-02-0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28277.html 1 元宵节,暖暖融融的中华团圆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