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宋同 刘中山
“我20岁当兵,那时候是1947年,姓田的班长教我识字,他经常告诉我,共产党快要解放中国了”。回忆起自己的从军经历,汶上县义桥镇沈营村92岁的张宪林老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眼眶湿润,浓烈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1948年11月,张宪林作为新兵第一次上战场,就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我在第二野战军三营二连入机枪排,当时觉得很威风,直到上了战场才知道战争的残酷,更体会到老百姓对解放军的喜爱”,老人回忆到。历时3个月左右的淮海战役,张宪林记忆最深的,就是徐州的一个村子发动了1000余名村民碾米磨面、赶做军鞋,用小推车装上四五个麻袋,冒着枪林弹雨,一趟一趟地推着往前线送。“当时真的是一边吃着村民们送的鸡蛋,眼泪一边往下流,就想着一定要为了老百姓拿下这场战斗”。
“打完淮海战役,部队士气大振,我记得是从徐州进军,过淮河进军长江,到1949年元旦准备过江,大家情绪很高。”张宪林老人说,当时二野还传唱着一首歌曲,就叫《胜利歌》。“今年是个胜利年,全国胜利在今年,同志们再努一把力,打过那南京过新年”。老人拿出尘封的笔记本,让自己的女儿给我们展示手抄的歌词。部队南下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大姐大嫂都在给部队做“进军鞋”,两只鞋子的鞋垫一边绣着“打过长江去”,另一边绣着“活捉蒋介石”。
提起从军经历,最让张宪林惋惜的是在抗美援朝中未能上前线杀敌。“当时我被编入了工程兵,主要是修铁路”。回忆起修铁路的过程,一点也不比上前线轻松。当时美军不断轰炸朝鲜境内的铁路公路,白天经常出动战机巡逻,修铁路大多是在夜晚摸黑进行。看不清地面状况,夜晚温度比白天冷。张宪林老人回忆说,他的双手一直都在冻伤的状态中。“那时没有药物补给,修铁路的战士们的双手都被冻得流脓,但大家伙很少抱怨,都是默默地干活”。作为一名铁路兵,抗美援朝的功劳簿上,也有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笔。
1959年退伍后,为了改变家乡及家庭的贫穷面貌,张宪林放弃在县里上班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义桥镇沈营村,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作为一名村干部,张宪林始终不忘在部队打仗时的军民鱼水情,在日常生活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一心谋划全村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处处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的领头人。天冷了,他心系条件不好的农户,为他们送粮、送油、送棉被,送去冬日里的温暖;农忙季节,他心系无劳动力群众家庭春种秋收,积极协调组织年轻党员开展春种帮扶;在每年的征兵工作中,张宪林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舞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献身国防事业。青年入伍后,他还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耐心开导刚入伍不适应部队生活的年轻人,使他们尽快融入部队生活,成为一名优秀军人。
这位浑身散发着正能量的老战士,不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用他的实际行动,换得了老百姓的真情相待,向未曾经历过苦难的年轻人,传导和诠释了什么是初心使命,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信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