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2日
首页
第01版:

“独臂老吴”脱贫记

■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刘长春 胡克潜 郭瑾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天气日渐转凉,但记者走进汶上县郭仓镇美化村村民吴怀庆的农家小院,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面条生产景象。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绞面、压面、晾晒、包装、送货……吴怀庆忙得不可开交,汗水浸透了大半身,豆粒般汗珠不时从他的脸颊、鼻尖处滚落。记者劝他擦擦汗、休息一会再干,吴怀庆顾不上停下手中活儿:“早上5点多我就开始准备,前些日子阴天下雨没干,现在都缺货了,趁着今天天好多压点,镇上的十几家饭店和超市还等着要我的面条呢。”一边说着他一边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他是一位右手缺如的残疾人!一个身患残疾的贫困户,咋能把生意做得这样红火呢?

那是18年前的麦收时节,因为一时大意他的右手臂卷进了打麦机,突然残疾的现实令他几乎陷入了绝望。忆起当时场景,老吴的妻子伤感地说道:“那时候老吴天天闷闷不乐,俺真怕他会放弃自己。”不过,在亲友们的鼓励、宽慰下,老吴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决定外出打工挣钱,但现实又一次深深地打击了他。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再加上又是个残疾人,所以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份工作。沮丧的吴怀庆只能回到家中继续务农。当时一家老小的生活负担几乎全压在瘦弱的妻子一人肩上。镇里了解情况后,给他一家办理了低保,家庭情况所有改善。7年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吴怀庆借钱购买了一台二手面条机,在家做起了面条加工售卖的生意,但因为周转资金少、销路打不开,停工停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可把俺愁坏了,买面条机的钱还没还清呢,这可咋办?就在这时党的好政策来到啦!”回忆至此,吴怀庆还依然难掩欣喜地对我们说道。

原来,2015年赶上了好政策的吴怀庆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镇里按照“因户施策,一户多策”的思路为他制定了详细脱贫方案,出资让他到泗水、曲阜等地学习先进生产工艺,帮他扩大产品线,生产出了“柳叶面”“裤带面”“豆萁面”等多种样式的面条。帮扶干部还帮他向镇上的超市、饭店推销面条。由于技术提高了、产品丰富了、销路也就打开了,现在吴怀庆已经和镇上的十几家饭店、超市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关系,一家人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

“当时心里就想:党的好政策帮我脱贫了,我就要主动退出来让给更需要的人!”于是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经过镇村工作组入户核实、村里开会评议、镇村公示县级公告,吴怀庆于2016年3月成功脱贫摘帽。不过,脱贫不脱政策。“在得知他还想扩大面条生产规模但资金缺乏后,咱镇里又帮他申请了1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资金难题迎刃而解啦。”美化村支部书记崔秀爱介绍说,“现在,他每天起早贪黑能做五六百斤面条,一年净收入都超过了15000元。”

可“独臂斗士”并没有就此停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面带微笑地说:“俺心里想着光脱贫还不行,得想办法致富。”于是,在2016年秋天,他建了一处小型大棚种植蘑菇。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蘑菇长势良好,一个冬天下来又净赚了2000多元。“当时在得知老吴大哥还想让自己的致富路走得更稳健后,2017年3月咱们镇里又帮他申请了2万元的无息贷款用来帮扶他再建设一处蘑菇大棚。”该镇党委委员张华介绍说,“也正是因为感受到党的支持、关怀,老吴大哥也做到了脱贫不忘乡亲。”吴怀庆坚定地说:“如果俺的蘑菇能成功致富的话,我就无偿教给其他贫困户兄弟种植技术,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独臂老吴”唤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他也荣获2017年度济宁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及第三届“最美汶上人”称号。

2019-09-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2313.html 1 “独臂老吴”脱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