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民为邦本”等思想,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培根铸魂,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从“民为邦本”到“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把先贤的治国智慧,生发成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至上”成为“民为邦本”的现代诠释和成功实践,成为党的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一
“民为邦本”语出《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伟大的先祖有训示,民众只可亲近,不可轻侮疏远;民众为国家之根本,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安定。《尚书》被称为“政事之纪”,“民本”思想成为《尚书》对前世治道总结,也成为后世对于“民本”思想的继承和生发的源泉。
春秋初期随国大夫季梁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那个把祭祀作为“国之大事”的时代,把“民”称为“神之主”,突出了“民”在国中的地位;《礼记·缁衣》中记载孔子的思想,“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从君民关系角度阐释了民本思想;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后,先贤圣哲对“民本”多有阐发。汉代贾谊从总结秦亡的教训中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的命题,“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唐太宗君臣提出“每思出一言,行一事”“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朱熹发挥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将“民”作为天下之主,“民主君客”的“民本”成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救国志士如梁启超等也提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民为邦本”理念绵延几千年,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时俱进地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将“民为邦本”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并将“人民至上”作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的第一原则,将“民本”这个古老思想发展到新时代的最高境界。
二
为践行“民为邦本”理念,先贤圣哲也设计、实施了一些青史留声的爱民、利民、养民之策。
《尚书》中就有“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治政原则;周公的治政提出“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孔子主张“爱人”,提出“庶”“富”“教”三大养民之策;孟子更提倡实施“仁政”,希冀为政者要让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荀子提出“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者也”,君臣都应该以富民为己任,民富、国富而后国强;贾谊提出,仁义、德政的中心是爱人和利人,要重农贵粟,使民安于生产;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出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董仲舒以儒家学说立论,提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不与民争利,“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董仲舒等的德政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主张仁政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唐太宗君臣提出为政之要要体察民情,顺应民心、关心民之生老病死,要施惠于民;朱熹更提出“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朱元璋将安民、恤民作为争夺天下和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实际上,中国“民本”思想在《礼记·礼运》中记载的孔子设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中有最理想的设计,“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理想,及至近代,生发出诸如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四有二无”、康有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等理想的设计。进入21世纪,践行“民为邦本”的设计和努力,也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到了新时代。虽然先人设计的践行理念与路径,充满了智慧,也取得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甚至还有“康乾盛世”等被史书大书特书辉煌年景,但是历史也记录了,理想与践行的现实之间还是无法真正匹配。真正将“民本”思想传承和践行并惠及人民的是中国共产党。
三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让中国强起来,让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至上”成了他们不懈追求与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重民”。《党章》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止一次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党依靠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党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谈到农村改革,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因此,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
中国共产党“富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党开展的工作首先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70多年来,从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党让人民富起来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土地这个赖以生存“命根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发生了历史巨变;2004年国家实施种粮补贴政策,2006年全面废除了农业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并在全国铺开;2021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党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982年以来的关于“三农”工作的24个中央“一号文件”,真实记录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养民、富民实践。
中国共产党“教民”。《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让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也是党持之以恒的目标追求。党从扫盲、普及儿童初等教育开始,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变革。《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呈现着党对中国教育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截止2021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我们办成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实现“让民做主”。这是中国共产党超越历史中国所有朝代的伟大成就。不管是孔子等古圣先哲还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设计或者践行的是“为民做主”。而中国共产党是“让人民做主”。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新时代,我们党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民主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是党的伟大创造。
新时代,古老的“大同”理想在党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中得以实现!党用“人民至上”将古老的“民本”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民富国强“日日新、又日新”。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