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唐久涛 丁浩
泗水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在全面摸清帮扶村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帮扶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致力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把对了“脉”,开对了“方”,走对了“路”。
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聚焦党支部建设、“头雁”工程、基层基础保障“三大主线”,以建强组织体系和提升组织力为主抓手,着力解决基层党建“点强面弱”的问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提质。坚持将抓党建作为抓实村集体经济的首要工程,接续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天字号”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努力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有效激发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成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特色产业合作社98个,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全县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高位谋划,找准发展方向。聚焦强村富民,瞄准政策导向,提前布局谋划,通过外出考察调研、县镇村组四级座谈、部门之间衔接比对,深入发掘当地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项目精准性,做优特色产业。中册镇故县村建立“农户土地+党支部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体系,投资约40万元引进“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项目16亩,预计成果后每亩收益可达7万元;济河街道党家庙村利用现有的2座大棚引进羊肚菌种植产业,每年带动就业20余人,新增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杨柳镇杨柳村主动融入泗水“一县一业”甘薯产业布局,依托利丰集团,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规模化发展地瓜育苗种植产业,可直接带动当地就业20-30人,带动村集体增加收入约30万元。派驻以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助建设大棚118座、厂房车间5个、储存设施1处,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0余万元。
优化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以“实施程序规范有序、资金使用安全合理”为准则,聚焦要素协调、服务保障、项目推进等方面,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保障资金安全,确保项目顺利落地。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上下联动、横向配合,通过“多了解、多沟通、多服务”,实现高度整合资源、高效解决问题、高速促推项目,召开项目调度会、推进会9次,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强化“有解”思维,推进“一项一策”精准服务、“马上就办”即时服务,项目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千方百计研究解决招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现场办公20余次,解决问题30多个,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实行项目建设清单化动态化管理,落实“周调度、月督查、季观摩”推进机制,通过定期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等方式,监督检查项目进度、材料完善、资金拨付等情况,推动各方责任落实。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前沿哨兵作用,督促施工单位在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抓紧项目建设,争取早竣工、早使用、早生效。
抢抓机遇,汇聚振兴合力。在深入发掘当地资源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积极争取人、财、物等要素资源,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项目引进、信息咨询、科技推广等方面,让群众得实惠、受益处。省市县三级科技部门联合发力,开展“科技助农”行动,邀请省农业科学院、市林业中心专家和泰山学者到田间地头找问题、讲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特色农副产业做优做强。圣水峪镇东仲都村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盘活闲置宅基地、闲散土地,争取龙湾湖文创商业街、泗水阅湖尚儒研学写生基地等项目落地,打造优质乡村研学游。泉林镇与国铁济南局合作,将泉林鸭蛋、红素粉条等特色农产品纳入集采平台。圣水峪镇借助省邮政公司平台打造“生派薯记”地瓜品牌,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