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
第03版:

“书蠹”怎么了

苏宝大

到了一定的年岁,差不多的杂书就不大喜欢看了,闲暇时喜欢捧读厚厚的古书籍。读着读着,掩书对窗,心思总在那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之间,流连回味,藏于脑海。

先说古书上反复出现的“书蠹”,也就是蛀书的蠹虫,引申义又指爱书买书藏书之人,或是读书食古不化之人。清代昭梿《啸亭续录·时帆之吝》就有“尝更正前人错误,辨论终日,鲍双五尝笑曰:‘老翁何认真至此,真可谓书蠹也’”而在朱光潜《谈文学·想象与写实》中,也有“许多书蠹读过成千成万卷的书,自己却无能力写出一本够得上称为文艺作品的书”。

猛然想起一句“独坐陋室静,几欲忘红尘”,说的也是书买多了,啃读久了,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蠹。古人苦苦读书,恐怕不外乎其二,为当官,为跳龙门。因读书既可得“万钟粟”,又可得“颜如玉”,何乐而不苦苦读书。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毫不夸张地说,书籍可修一座书的长城,可堆几座书的泰山。中国的书山学海如此的浩瀚,那么书蠹自然而然也就多。当然,苦读书而成名者大有人在。

古书上说,王冕七八岁时,就特别好学。那时,他父亲让他下地放牛,他却偷偷跑进学堂的窗户前,孜孜不倦听老师教书,听学生念书,边听边记在心里。晚上回家,王冕倒把白天放牛的事全给忘了。父亲打了王冕,但没有打改。王冕母亲就说:“既然孩子读书这么入迷,何不任由他去。”从此,王冕的父亲放任他自由。王冕离开家,寄宿于寺庙,借着佛像前的长明灯光,整夜捧读诗书。

传说董仲舒苦苦读书三年,从不曾踏入书房一侧的花园,留有“三年不窥园”的传世典故。范仲淹夜夜苦读,也熏黑了蚊帐。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伤痛之余,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寒窗苦读数年。为读书而“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学成后,外出游历数年,至穷困潦倒,狼狈而回。苏秦甚感惭愧,遂闭门不出,看遍家中所有藏书。这些人都是苦苦读书,成就非凡,流芳百世。

当然,也有一旦读书入了迷的,那就会变痴,就会变成书淫或书蠹。

南朝有个穷书生叫刘峻,通宵达旦,用麻杆照明夜读。犯困了,睡着了,火烧到了头发。疼醒后,继续苦读。唐朝的王休泰,三天不吃不喝,专心读书作文。有人见他快变成书痴了,就跑来劝他:你家里都穷成这样子了,都揭不开锅,为什么还不放下书本去耕种?王休泰振振有词说,我这不是日日夜夜在“笔耕”吗?看来,读书人一旦着了迷,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书蠹了。

南朝还有个陆澄,读书虽多,但都是死记硬背,《易经》读了三年还没弄懂意思。到了晚年,他想给刚灭亡不久的刘宋王朝编撰一部《宋史》,结果琢磨了很长时间也没编成。朋友王俭打趣道:“陆公,书橱也!”意指陆澄只是个行走的书橱,这话是在调侃陆澄读书虽多却毫无用处。怪不得自古就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别忙,还有呢。

一个叫高凤的,此人正德为宦官“八虎”之一,曾屡被劾,后被罢免官职。回到家,妻子种地,他天天读书。一天,妻子将收割打下来的稻子晒在场上,下地之前叮嘱高凤拿根竹竿在谷场上赶鸡催鸟。不料,天气骤变,下了场暴雨,将晒的稻子都给冲跑了。他却只顾埋头看书,全然不知。

东汉的朱穆读书有多专心呢?后人无法想象。朱穆连走路都捧着本书,走着读着,就掉进了深坑里。某日,他走在路上,刮来一阵大风。回到家,妻子问,你头顶上的帽子呢,朱穆这才摸摸头,帽子早被风给刮跑了。朱穆更愚笨的是,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画一幅骏马图,痴痴地愣了半天,还是急匆匆跑去问邻居,马儿长着几条腿呀。真的晕了,朱穆读了一辈子书,成了书迂、书呆、书淫、书蠹了。读书读成这样还有何用?读成了书蠹,实在悲哀。但话又得说回来,不成书蠹又读不好书,倒也难也。

当今,读书能读成书蠹的人恐怕不多了。倒是全民玩手机至废寝忘食,那就不该嘲笑古人的读书精神了。

2022-11-19 苏宝大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5581.html 1 “书蠹”怎么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