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说:“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还记得,几年前单位组织开展“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活动。我打心里很重视这次演讲,从接到通知到演讲之前的一天,一直在考虑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虽然读的书不算少,但仔细想来,最喜欢的一本书,还真说不出来。可是,我应该感谢书,因为自己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都是与书分不开的。
上大学之前,读的书就是课本,别的书是不敢明目张胆去看的。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只有考学才有出路。上高中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农活儿也不让干,只是要求一心学习。
实在无聊的时候,便偷偷跑到做鞭炮的邻居家找书看,净是些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的老书。现在后悔当时没把那些书留下来,因为,收藏价值有可能要更大一些。
哲学书,是一直比较喜欢的。大学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看了很多书,但现在能记得的也是极少,只记得当时对哲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比较感兴趣。孔子的“吾生也贱,故多能鄙事”“德不孤,必有邻”,孟子的“仁者爱人”, 老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对我的影响是比较深的。应该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随着生命体验不断深入心灵。
工作之后,尤其是在乡镇工作时,迫于工作压力,尤其是在领导的教诲下,更重视阅读。看得最多的,是《人民日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济宁日报》《兖州报》上比较好的消息、通讯之类。
由于家在外地,熟人少,又住在单位,就给自己定了“四个一”的目标,每天晚上熟读一篇文章、写一篇新闻稿件、写一条政务信息和一条党务信息。由于不是专业出身,连基本的写作技巧都不太懂,就先是比着葫芦画瓢,写了以后,到处投、到处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是被采用了不少,也给自己增添了信心。然后,在领导的安排下,开始比着写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典型材料等。这些对我从乡镇到县直部门,再到市直部门,都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工作基础。
这几年,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岗位业务方面的书,是必须要读的,有时候是要一字一句来精读的。其他方面,《学哲学用哲学》《辩证法随谈》《细节决定成败》《庄子》等等,也是经常翻阅。感觉这几本书对全面、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对保持一种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十分有利。其实,翻的最多的还是《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因为很多时候提笔忘字、张嘴忘词,需要经常绞尽脑汁地查字典、翻词典。
由于工作需要,读了不少经典文章。刚开始觉得很乏味,也很难懂。但是为了工作,必须要读并且要读懂,慢慢的居然越来越离不开了,一有时间就想翻翻,有时看上一句话,也能品味好长时间。
孔子说:“诵书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书,与古人谋”。一句进入脑海的经典,抵得上阅读几本巨著。我国传统经典中蕴涵的深邃智慧、高远意境、崇高品格和壮阔胸怀,对于塑造道德心灵、砥砺志向、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经典充满道德性,老子说:“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他认为,万物中客观地、本然地存在着道德的品质,人类必须敬畏和效法道德“真、善、美”的品格,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规范,包含着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财富。继承优秀的古代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感觉到,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一本“辞海”,包罗万象。回想一下走过的路,定时总结梳理一番,对做好现在的事情,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每个人也都是一本书,无论人品、学识,还是脾气、性格,可学可鉴的都很多。有时,一个陌生人的一举一动、一语一言,其影响也是至深的。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世界读书日”前后,相继看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文章和对学者的访谈,也看到了很多关于提倡读书的论断和名言警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能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读书,能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说过:“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固然达不到他这种看待读书的态度和心境,但是,我看到了读书对人生的影响和对成长的帮助。
■郕粤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