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爷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到我女儿这一辈,我们家已经是四代党员之家了。
爷爷是我们家的第一代第一名共产党员,我的父亲和我的二叔、三叔都在青年时期入党。我的堂兄弟姐妹6人相继在部队或地方光荣入党,我的大女儿、女婿和她的堂姐堂弟,也已经有5人是党员了。
如此算下来,我们家四代出了15名党员,还有年轻一代正在自己的岗位踏实工作,积极上进,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我们家对党特殊的感情,缘于爷爷这位老党员的言传身教。我从小就喜欢听爷爷给我讲革命故事,讲他经历的革命岁月。虽然爷爷七十多岁就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我们的讲述,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从小最爱听的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中华大地上传唱至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我唱着这首歌走进校园,又唱着这首歌走进军营,还是唱着这首歌投身地方工作,而今仍然唱着这首歌,激情满怀地从事着基层宣传工作。
我的老家,是济宁市金乡县金乡街道孙庄社区。祖父名叫王昌旗,生于上世纪初年,他从十几岁就给大户人家做活。抗战时期,金乡县党的地下工委负责人是我们村王姓人家的长辈,每当他回村开展工作,祖父就帮着做些放哨、送信的事。
后来,我的祖父参加了抗日队伍,1942年正式加入党组织。抗战胜利后,祖父成为第一任村长,领着乡亲们斗地主分田地,使贫雇农第一次有了土地。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还乡团也闻风而来,祖父随八路军主力北撤黄河。还乡团来到村里寻他不见,气急败坏地把我祖母等人抓了起来,因慑于老少爷们众怒,还乡团把我祖母等人放了回来。
祖父参加了打济南、战淮海等战役,在战斗中负了伤,组织安排他留在城市休养,可他却说:“咱参加革命图的啥?不就是图个老少爷们都有地种吗,我还是回家当农民吧。”
回村后的祖父,无论是当村长还是担任别的职务,都没脱离农民本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修水利缺砖少料,他带着大伙先拆了自家房屋砖砌的夹山墙和外墙包皮砖。挖河建排灌站,六十岁的他还和壮劳力一样干。七十岁了也不闲着,给大队和生产队看果园。老人家活到七十三岁,弥留之际念念不忘殡葬改革,要求火化,成了村里第一个告别土葬的人。
我家第二代入党最早的人,是我的父亲。他的名字叫王守全,是抗美援朝结束后参军的第一批义务兵。在浙江沿海的军营,他入伍第二年就当了副班长,第三年光荣入党。
为支援玉门油田建设,父亲在服役期满主动报名西度玉门关,来到西北大漠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祖母找人给作为家中长子的我父亲写信,恳求他能回来和一家人在一块。或许是根深蒂固的孝心使然,父亲回村了。
当农民也要做个好农民,谁让咱是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培养的党员呢。父亲把种地的活儿几乎都掌握了,尤其是小麦播种摇耧技术,在村里数一数二,颇得大伙称赞。
父亲为人实在,不会弄虚作假。有人要求父亲在播种时多播麦种,本来一亩地最多7.5公斤种子的量,非让播50公斤乃至数百斤。可父亲不信那一套,觉得那纯粹是糟蹋粮食糟蹋地,还是按规矩播种,为此没少挨批斗。虽然个人受了委屈,却没误了农田,也保证了粮食产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大队长的父亲和村支部书记一起,积极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种粮更有劲了,仅一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寿光蔬菜种植兴起之时,父亲和村支部的人,看准了这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好办法,就组织村民去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开会推广蔬菜大棚种植。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半个月下来,没有一个村民报名。村民心里还是有顾虑,父亲这样想着,在承包地里第一个建起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上了黄瓜和西葫芦。
黄瓜从春节前上市,当季产量近五千公斤,收入八千多元。村民行动起来了,第二年村里就建起大棚八十多座,孙庄村成了县里第一个大棚村。
一时间,来村里购菜的车辆络绎不绝。孙庄村近城靠路,又建了蔬菜批发市场,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只可惜,后来的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66岁的生命。
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们家的喜事接踵而至,一个个年轻的新一代党员在我们家出现。大女儿王婉、侄子王凯、侄女王婵等人相继入党。
王婉1991年出生,2015年入党。在通过她入党的支部大会上,她聆听着党员们对她的希望、要求和提出的不足,内心百感交集,灵魂受到了洗礼。她用颤抖的声音表示:入党是我人生一个新的起点,我一定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负组织,不负韶华,以青春之我书写“国之大者”的个人篇章。
2016年,女儿响应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召,在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选择岗位时,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吉林省基层税务工作岗位。就这样,她沿着父辈当年从军报国的足迹,走向了白山松水之间。
我喜欢写作,早年曾在《济宁日报》《农村大众》等发表过新闻;1985年,被评为全县优秀通讯员。1986年,我投笔从戎,奔赴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大山深处的一座营盘。
在冰封雪锁的北国边陲,训练执勤之余,我拿起笔来记录军营火热的故事,并向沈阳军区《前进报》和《吉林日报》《延边日报》等报纸投稿。后从基层连队先后调到团政治处、师政治部、辽源军分区政治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还曾在集团军宣传处和省军区政治部培训学习两年多。每年都有新闻稿件刊登在《解放军报》《前进报》和驻地省市级党报党刊。在部队的12年,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1997年,我转业回到家乡,从事宣传思想工作老本行。回顾自己的成长,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组织的信任,才激发了自己旺盛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没有党的培养,没有军旅生涯的磨砺,哪有什么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进步?
遥想当年,激情澎湃。不是自己多有能力,而是组织的关怀与厚爱,才是工作取得成绩的源泉。■苗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