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王雅婷)任城区济阳街道位于古运河岸畔,是济宁市典型的城市街道。今年以来,街道提高政治站位,拉高工作标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微治理”项目,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幸福济阳”建设,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微堡垒”组建红色雁阵。红色头雁引领。选优配强支部书记队伍,居民群众骨干任支部书记比例达到50%以上,选树出13名小区书记典型,凸显榜样力量。红色细胞激活。培育壮大以党员为骨干的42支“红心公益”志愿者队伍,开展“党员陪跑、红色代办”活动;积极探索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快递行业党建,有序吸纳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作为“红色合伙人”赋能基层治理。红色雏雁培育。打造高质量街道党校示范点和党建主题广场,通过“党校+基地”融合发展,创新“14374”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春训、“运河红·初心讲堂”暨“干部夜校”等各类专题培训共计7期21场次,推动基层党员教育全覆盖,全方位助推能力提升,为基层治理注智赋能。
“微网格”实现精细治理。实施“兜底化”治理模式,把网格“做实”。充分考虑人口、地域规模等因素,将街道10个社区划分为35个幸福庭院,下辖68个政法网格,在政法网格中设置263个“微网格”,微网格长由楼栋长担任,构建起“街道-社区-幸福庭院-政法网格-楼栋微网格”五级组织架构,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实施“一体化”执法模式,把网格“做强”。积极对接执法力量下沉工作,采取派驻人员、听候呼叫等模式,将区级层面下沉到街道的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领域执法力量派到网格一线,由下沉执法人员组成联动执法队,在网格中开展联合执法,做到人员管理、指挥调度、执法行动“三统一”。实施“全科化”服务模式,把网格“做细”。把“全科服务”作为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网格信息的全面采集功能,把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通过进家入户、帮办代办等形式,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回应民生诉求,使社会治理关口前移,实现与群众的“无缝对接”。
“微服务”助推多元共治。发挥群众力量。充分发挥35名小区书记、1968名住社区党员、495名楼栋长以及热心居民作用,通过“流动的茶桌”“红色微议会”“居民说事”等协商议事平台,发动更多居民群众参与小区治理。引领社工服务。揭牌成立街道社会组织党建联盟,以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核心,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04个和7大类“党建引领微治理”项目50余个,“非遗小课堂”“爱上门”等项目获得省市区级荣誉,街道被评为全省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凝聚共建合力。结合“双报到”、民意“5”来听行动,组建共驻共建党建联盟,激活45家联建部门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用好7处“代表之家”和“联络站”等平台,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