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4日
第01版:

县市区委书记、编委主任谈《条例》

坚持四项原则 推动《条例》落实 奋力谱写邹城机构编制工作新篇章

邹城市委书记、编委主任 远义彬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关于机构编制工作部署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四项原则,狠抓《条例》落实,不断提升机构编制工作质量,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体制机制保障。

一、坚持党管机构编制,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将党管机构编制的原则贯彻到机构编制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把牢政治方向。通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委编委会集体学习研讨等方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和实践要求,确保机构编制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抓好学习教育。将《条例》纳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教学课程,对全市各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开展宣传教育,对188名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条例》精神,自觉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落实到机构编制工作中。三是完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市委编委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作用,印发编委工作规则、编办工作细则,修订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归口管理措施,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优化协同高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做到统筹兼顾,提升整体效能。一是提高部门单位履职能力。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动态修订完善政府部门职责边界清单、职责任务清单、权责清单,开展“甩锅”问题专项整治,及时发现解决职责任务不清、边界不明、运转不畅等问题,引导部门牢固树立“依单履职”意识,杜绝“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都不管”等推诿扯皮现象。二是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镇街赋权增能减负,赋予镇街党工委“五项权力”。同时,着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成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四网合一”,配备街道专职网格员551名、村镇兼职网格员847名,打造“网格为民·邹全服务”工作品牌,累计上报处置事项34万条,办结率达99.9%。三是提高机构编制创新能力。聚焦加快创新发展、助力动能转换,精准提供机构编制保障。今年3月为济宁市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办理了全省第一张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全力为研究院和聚合平台发展提供最优服务、最好环境,目前该平台已获省重大项目保障土地230亩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亿元。积极助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功争取省委编办批复设立省级农高区管委会,为副处级政府派出机构,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三、坚持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树牢“编制就是法制”的理念,加快机构编制法治化建设,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质”的转变,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严密、规范有序。一是严格机构编制审批程序。规范机构编制事项审批管理,凡机构编制事项必须经党委(党组)研究后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程序审理,实行“一家受理、一家审批、一家行文”,从根本上杜绝“条条干预”、乱设机构等现象,确保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条例》颁布以来,共审批调整事项20余项。二是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建立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工作情况和纪律要求执行情况纳入市委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审计等监督范围,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部门同纪检监察、巡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监管合力。今年对排查出的7个部门单位15条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严格机构编制跟踪评估。创新“1+6”评估模式,建立健全以7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为核心内容的评估体系,对机构职能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穿透式“体检”,把评估结果作为机构编制事项调整、干部人事调整、领导职数配备、年度综合考核、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结果的最大效益,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编办和济宁市委编办的高度认可。

四、坚持机构编制瘦身与健身相结合,高效统筹资源配置。妥善处理严控机构编制与满足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念好“控、调、活”三字诀,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倾斜,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一是念好“控”字诀。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干部调配、人员录用、核拨经费均以机构编制为根本依据,决不突破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量。事业单位改革后,将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更名为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挂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牌子,保留市社会福利中心牌子,在不增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有力加强了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二是念好“调”字诀。聚焦保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以及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领域事业发展,大力优化机构单位布局,撤并整合各类“小散弱”事业单位22个,除学校、公办幼儿园、公立医院外,市直事业单位由206个减至134个,精简比例达35%。三是念好“活”字诀。积极用活编制资源,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灵活采取“减上补下”“减县补乡”方式,先后向镇街下沉事业编制744名。以推广乡村中心校办学模式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和师资配置,统筹规划建设近城区和远城区教育片区,调整134名乡村教师至城区学校,有效缓解城乡师资不匹配问题,有力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2-11-04 邹城市委书记、编委主任 远义彬 县市区委书记、编委主任谈《条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3814.html 1 坚持四项原则 推动《条例》落实 奋力谱写邹城机构编制工作新篇章 /enpproperty-->